老么與老疙瘩

  廣東人經常會說一句話,叫做「孻仔拉心肝」,意思就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兒子是父女的心肝寶貝,對他們的在意關愛程度猶如心肝(或心肝被拉扯的感覺),特別得寵。

  其實在北方話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分別是「老么」和「老疙瘩」。「老么」的么意思是最小,是象子初生之形。古寫作「幺」,俗寫則作「么」。麻將中的么九牌也就是一(數字最小)和九(數字最大)的合稱。

  不過,老么這種說法就並非北方專有,基本上全國很多地方也會用上。在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老么」又叫「老疙瘩」。

  疙瘩這詞源自《老殘遊記》,一方面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有趣的是,老疙瘩的「老」,就是「小」的意思,在東北話當中用上「老」字有時是有親切的意思,也體現了最小的兒子特別得寵的含意。

 

網絡潮語:集美

  若大家去過福建省的廈門市,可能會去過集美區,這裏有著名的集美大學,是昔日愛國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出錢出力去建設,寓意為「集天下之美」,至今已成為了廈門當地一個著名教育及旅遊區。

   「集美」二字,老一輩的人會想到廈門集美區,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則會有另一所指。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集美」一詞成為了十大網絡用語之一。這個詞是由網絡主播「迷人的郭老師」所創,有姐妹閨密的意思,顯得親切及可愛,進一步的意思就顏值高的女生集中一起,因此...

大嫚與小嫚  

  幾年前內地有一套叫《青島往事》的電視劇,兩名女角在劇中的名字分別叫作大嫚及小嫚,有趣的是,在青島話及膠東方言當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長輩對晚輩女孩的稱呼,因此說青島女生的故事用上大嫚小嫚,是挺有意思的。

  一直以來,大嫚一詞相傳源自於德語。

  在德語當中,女士、小姐是Dame,複數就是Damen,由於青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被德國強佔管治,因此這種德語中文也出現在青島,故此有人認為這種稱呼也只有百多年歷史而已。

  此外,在青島話當中原本只有大嫚沒有小嫚,小嫚估計是後來才出現,用來形容更年輕的女...

「草雞」不吃草

   雞是吃肉的,但北方卻有一個與雞有關的有趣俗語,就是「草雞」。

  草雞這說法,原本是指地方土雞,又有母雞的意思。例如在山西,便會將母雞說成為草雞。

  另一方面,草雞在北方不同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的意思。例如在山東話當中,草雞就有著急、驚慌失措的意思,部分山東人也會說「草雞毛」。

  而在東北話,特別是遼東一帶,草雞通常又會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軟弱或舉止猥瑣。

  郭澄...

紮炮與紥飽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其中一個原因是生活成本太高,導致不少人沒到月底就工資都花光了。在以往,香港人就會以「紮炮」來形容窮得要挨餓的日子。

  紮炮是一個廣東話俗語,意思就是挨餓。

  關於這個俗語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昔日香港和澳門有很多炮仗廠,製造炮仗最初是先要用紙捲成一個個空殼,然後再將空殼紮成六角形,成個工序叫做「紮炮」,由於「紮炮」時還未有火藥在內,空空如也,因此有人就以紮炮來形容肚子空、錢包空。

  另有說法是指...

「藏蒙哥兒」這遊戲你一定玩過

  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小朋友們的遊戲都依然好簡單,只要大家到公園看一看,都會看到小朋友們相互追逐着捉迷藏。

  在北京話當中,捉迷藏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叫作「藏蒙哥兒」,也叫作「藏貓兒」、「藏矇格兒」、「藏覓歌兒」。

  「藏蒙哥兒」中的「蒙哥」跟歷史中的蒙古大汗蒙哥沒有關係,而「蒙」字,其中一個說法指是從「盲」字演變過來。

  明代徐昌祚所著的《燕山叢錄》末附〈長安里語〉記錄了一些當時的北京詞彙,當中有載:「...

一抽二掕

  購物過後,兩手拿着幾袋戰利品回家的樣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來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寫成「一抽二襱(lang3)」,讀音和意思都是一樣的。

  究竟甚麼是「掕」?「掕」字有用繩紥緊,用勾掛住,或者把東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樣子。

  形容同樣景象的,廣東話中還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閱讀: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

「抵冷貪瀟湘」與林黛玉有關?  

   最近天氣寒冷,不少人苦惱出門時穿甚麼衣服才夠暖。   然而,即使天氣再冷,總會有人愛穿得少,老一輩的人通常會以「抵冷貪瀟湘」來形容。

  「抵冷貪瀟湘」,意思就是人們因愛美貪靚而穿得不夠,以免因穿得太多而顯得浮腫難看,即使難受仍心甘命抵。

  不說不知,抵冷貪瀟湘中的「瀟湘」源自《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住之處瀟湘館。

  這裏的「瀟湘」二字引用了帝舜同瀟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她們二人都是美女,因哭舜而自投湘水尋死。後人為了紀念她們,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