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冰絲帶」設計師 將中國智慧融入奧運建築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北京冬奧召開在即,雙奧之城北京又成為全球焦點。不講不知,北京兩次舉辦奧運會,竟有7個場館的設計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設計師鄭方。從2008年的「水立方」到今次冬奧的「冰絲帶」,時隔14年,鄭方的設計理念一脈相承:「水立方」是把柔軟的水凝固成堅硬的方塊,「冰絲帶」則是把堅硬的冰設計成柔軟的絲帶,這蘊含了中國人思維中對自然的敬意和剛柔相濟的智慧。

北京冬奧|鄭方為雙奧設計7個競賽場館

  1988年,山東泰安的小夥子鄭方以省內理科狀元的成績,來到著名的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那時的他並不真正了解建築學,直到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和工作的十幾年間,他都在不斷地對建築設計進行思考和探索。

  1996年,碩士畢業的鄭方進入清華設計院工作。在這裏,他跟隨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莊惟敏參與了學校綜合體育中心的設計,也因此感受到超大型工程的與繁複。從學院到工地,他開始在設計中學習、研究復雜的大跨度結構,為之後設計奧運場館打下了基礎。

  2008年北京奧運會,鄭方設計了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曲棍球場、射箭場、沙灘排球賽場5個競賽場館,並完成了場館的賽後改造工作。

和體育場館的設計結緣20多年,鄭方主導了北京奧運會、冬奧會兩次奧運會7個競賽場館的建築設計。(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群山中的「雪如意」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驚艷世界

北京冬奧|設計超前 「水立方」變「冰立方」

  「水立方」如今搖身變成「冰立方」,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將舉辦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當初設計時,鄭方也沒想到10多年後還會用它來舉行冬奧會比賽。「水立方」還曾舉辦國事活動、大型演出等,顯示出類似建築在實際運用中的巨大潛力。鄭方說,塑造一個開放的框架,為未來留有空間,是最有預見性的選擇。

2008年北京奧運的場館和設施紛紛變身,再次投用到2022冬奧會中,圖為由「水立方」變成的「冰立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5年7月31日,聽到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的消息,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盡我所學,服務冬奧」。

  如果說建造體育場館是「超級工程」,那麽用鄭方的話說,設計奧運會場館就是在設計「最為復雜的超級結構」。建築效果、結構、幕墻、機電、聲學、溫度、光環境樣樣都要考慮,其中包含很多復雜的技術挑戰。

  以最高標準來設計奧運場館是毫無疑問的,建造「冰絲帶」時,建築師要考慮冰場和周圍的環境、溫度、濕度、風速等等,盡力實現最快製冰。

冰絲帶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與鳥巢和水立方遙遙相望,成為北京的地標式建築。冬奧之後將會用之於民,為市民進行冰雪運動提供更多便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滑雪跳台活化工業遺產 「一台多用」兼具力與美

北京冬奧|綠色「冰絲帶」 順應環保要求

  此外,為了順應當下對環保的要求,設計中還充滿綠色、低碳的細節。「冬奧場館的設計更加體現了在新的時代,我們面對環境問題的態度」。

  「冰絲帶」的冰場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冰場之一。為了減少容積,降低空調、除濕等負荷,鄭方將屋頂設計成為向下彎曲的拋物面方式,這樣冰上面的空間就會更小。

  屋頂呈現兩邊高、中間向下彎的形狀,像一片薯片。這種雙曲面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屋面設計,每平方米索網屋頂使用大概27公斤鋼材,能夠極大地節約材料,用鋼量僅為傳統鋼結構屋面的四分之一。

為了減少鋼鐵的使用,設計師和建造者採用難度更大的建造方法,建成冰絲帶仿似巨型網球拍的頂棚。(網上圖片)

  最終,「冰絲帶」成了今次冬奧唯一新建的冰上項目競賽場館。22條飄逸的絲帶,像是速滑運動員在冰上劃過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又代表冬奧舉辦的2022年。

冰絲帶採用全新的二氧化碳製冰技術,確保冰面平整,令運動員有更好發揮,因此冰絲帶得到「最快冰面」的美譽。(圖片來源:Getty)

  冬奧會結束後,「冰絲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冰面之一(12,000平方米),將可容納約2,000人同時上冰,讓民眾體驗冰上運動的樂趣。

  鄭方曾經說:「如果我們短暫的一生有一些必須要做的事情,那麽到體育場看比賽,一定是我全力推薦的。」在他心目中,在體育場館觀看比賽是無與倫比的體驗,而他的設計,正正給觀眾造就了這種體驗。

街市女畫家趙衛紅「左手煙火 右手詩意」 從賣菜到開畫展的奇妙人生

「斜杠中年」河南民警 7年往返北京80次 記錄故宮四季

月壤研究背後的故事:「塵中尋寶」如履薄冰

紅遍中華的文創雪條 全出自同一個80後設計師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