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冷知識:餃子是藥?

撰文︰紀小婷

  餃子是一種很平常的食物,但少有人知,在中國文化中,餃子最早發明出來是用來治病的。 
  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古代醫聖張仲景的發明。當時天氣寒冷,百姓容易得爛耳病。張仲景發明了一種名為「驅寒嬌耳湯」的藥物,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成餡,用麵皮包起,捏成耳朵形狀,放下鍋煮熟。病人吃了一段時間之後,爛耳症狀就好轉起來。 其實當時的爛耳病,是天氣凍導致的凍瘡,而張仲景發明的嬌耳,有驅寒暖身的功效。後來,好人多效仿張仲景製作過年的食物,嬌耳這個名字,也慢慢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 

 

乾隆皇帝、《萬樹園賜宴圖》

葛兆光憶西方視十八世紀中國為盛世 偉大成就背後藏陰影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0:57

「油炸鬼」炸的竟是中國歷史人物?

0:53

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寫真?

1:13

中國歷史上 古人也朝九晚五?

1:09

中國歷史上已經有RAP?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