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為甚麼這樣寫?

  我們寫「二十」,為甚麼又可以寫成「廿」?

  中文大學的網上「漢語多功能字庫」就有精簡的解釋。

  甲骨文由兩個「十」字合併成「廿」,本義就是「二十」。《說文》:「廿,二十并也。古文省。」也就是說,甲骨文「廿」為兩個「十」相連,又或可以寫成「卄」。甲骨文「廿」用作數詞,指二十,《甲骨文合集》曾經出現過:「廿牛」、「入廿」,指貢納了二十(塊龜甲)。

  戰國的竹簡亦有記錄。《郭店簡 · 唐虞之道》中提及「古者聖人廿而冠」,意指古代聖人二十歲時行冠禮,象徵正式成年。

  有趣的是,「廿」字可以寫成「念」,宋人題開業寺碑有「念五日」,顧亭林認為是「以廿為念,始見于此。」即是廿五日的意思。

  延伸閱讀:亂噏廿四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於相同的字會因不同的詞性或讀音,變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時還會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歡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簡單,但整句連在一起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貼士:「明」與「白」,除了是動詞外,還可用作名詞當中。

  若「明明」與「白白」都是名詞,指的是兩個人的話,意思就明顯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顯)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歡他」。

  猜...

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我們說話時,有時會遇到相同的字連在一起,聽起來有趣,但看起來就不太容易明白。   網上就曾有這樣的一句話讓網友瘋狂討論:「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加上前一句,或許較容易理解全句的意思:「還好我走快了兩步,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前兩個「上上」是動詞,「趕上」的意思,第三個「上」字是「去」的意思,最後那個是名詞,指的就是「上海」。

  呼之欲出,全句意思就是:「幸好我快走兩步,要不然就趕不上去上海的車了。」

  延伸閱讀:小龍女:我想要過過...

番鬼佬月餅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之地,有不少中西結合的文化,跟中秋有關的就有「番鬼佬月餅」的說法,這俗語是甚麼意思呢?

  所謂「番鬼佬月餅」,就是將中西兩個不同的元素結合而成。「番鬼佬」是指外國人,「番」這個詞在古代社會就是用來形容外族,特別是一些離中原甚遠的外族,帶有野蠻、沒文化之意。

  以往香港有不少英國人在此地生活,由此本地華人會以「番鬼佬」形容他們。至於月餅,英語就是「mooncake」,剛好發音與廣東話「...

「着衫」是古代用語?

  穿衣服,廣東話又可說成「着衫」。當中代表穿上的「着」字,原來是沿用古時用法。

  漢代《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說:「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這首著名的木蘭詩中,描述木蘭脫去戰時軍袍、穿上舊日衣服的場景,當中的「着」,就是「着衫」的意思了。

  元代馬彥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這個字:「穿一領布衣,着一對布履。」此處的「着」就是「穿着」或「穿上」。

  不過如今普通話口語中,較少用...

消失的俚語|念五兩

  假如現在問人甚麼是「念五兩」,可能並沒有多少能夠答得上。「念五兩」是甚麼意思呢?

  清朝至民國時,在省城廣州有很多妓寨(院),娼妓盛行,因此有很多跟妓女有關的俗語出現。昔日的恩客不乏與妓女日久生情、而帶走妓女的情況,這種情況經常被人取笑,「念五兩」就是這個意思了。

  為甚麼叫「念五兩」呢?

  「念」又可等作「廿」,「念五兩」又可以稱作「廿五兩」,以一斤為十六両計,「念五兩」就是...

消失的俚語|跑馬射蚊鬚

  數年前,在銅鑼灣有一家名為山旯旮的餐廳,店內有一塊巨大的以霓虹光管設計的大字牌,寫上「跑馬射蚊鬚」,到店內的食客都紛紛打卡,將相片放上社交平台,一時成為網紅地標。「跑馬射蚊鬚」是甚麼意思呢?

  形容事情困難重重,會用「難過登天」、「Mission Impossible」,而在上一代廣東人,則有一句頗生動的形容詞 ,就叫做「跑馬射蚊鬚」。

  所謂蚊鬚,就是蚊子的腳,因為蚊子身小腳長,小腳看起來有點像胡鬚,所以粵語便說成「蚊鬚」。

  想像一下蚊鬚那麼幼小,即使神射手亦很難用箭射穿,更何況是...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意思是說已講出口的承諾必須遵守。說話為甚麼與馬匹有關?

  此語出自《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駟馬,古時用四匹馬拉一輛車。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的車也追不上,形容話已說出口,沒法再收回。也作「一言出口,駟馬難追」或單作「駟馬難追」。

  古代對君子的道德標準很...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路途中病死,丞相趙高不願讓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繼位,而想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當皇帝。於是他偽造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史稱秦二世。

   之後,趙高又設計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當了丞相,但趙高仍不滿足,打算篡位自己當皇帝,但他又擔心文武百官不服,於是想出一個花招,做了一場...

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和飴

  月餅是中秋節傳統美食,古時的月餅是怎樣的呢?

  北宋詩人蘇軾寫過一首詩名為《留別廉守》,其中兩句如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

  首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形容的正是合浦當地的一種餅,也是合浦大月餅目前可追溯的最早起源。

  千年過去,蘇軾筆下這種內含「酥和飴」的小餅,依然為人所喜愛。而全國不同地方,也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中秋節是月圓之夜,賞月是傳統的習俗,但我們常聽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是為甚麼呢?

  古人以「朔」、「望」來記錄月亮的圓缺規律。

  朔,是指每月農曆初一,這時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對地球,人們看不到月亮。

  望,是指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光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這時月亮、地球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的時刻,人們就能看到圓圓的「滿月」,就是所謂「月圓」了。

  農曆...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家人們都會聚首一堂,享受團圓之樂。俗語有云:「一年容易又中秋」,出處何在呢?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

  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遺迹雄偉,但自己卻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欣賞,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時間過得很快,「一年容易又秋風」,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句。

  後人把這句改寫成...

迎月

  中秋節是中國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當天,一家人一起賞月和吃月餅,取「一家團圓」之意。而中秋節前幾天,就稱為「迎月」。

  古時,描寫中秋節前月亮的詩句,有唐代王建《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

  全詩描寫由農曆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夜月亮的變化,以及「迎月」的心情。

  全文為:

  半秋初入中旬夜,已向階前守月明。

  從未圓時看卻好,一分分見傍輪生。

  亂雲遮卻台東月,不許教依序第看。

  莫為詩家先見鏡,被他籠...

寧為玉碎 不能瓦全

  玉是玉器,瓦是瓦片,兩者價值南轅北轍。這話意思是寧可作玉器被打碎,也不願作陶器被完整保存,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

  這句話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 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 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明天之後還有明天,「明天」是那麼的「多」啊!事情永遠留待「明日」去處理,只會虛度光陰,蹉跎歲月,結果一事無成。

  這二句話出自明代狀元錢福《明日歌》,全歌有十句: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首四句為重心所在:「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首句的「復...

十一國慶

  十月一日,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念日,也就是「十一國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開國大典」也在當日舉行。自此,每年十月一日的國慶節,都會舉行大型慶典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每年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自六、七十年代開始,加入盛大的群眾活動,市民大眾也參與進來。...

國慶黃金周

  每年十月一日,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大日子,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國慶可能會連同「黃金周」這三個字一起出現,到底「國慶黃金周」是甚麼呢?

  國慶黃金周,是內地由十月一日國慶開始一連7天的假期,因為是一周假期,故稱為「黄金周」。從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國慶、春節、五一勞動節三個假日都實行7天的連續休假制度。

  至於當年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修改調整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旅遊休閒娛樂的需求持續增長,因此國家通過修改...

此心安處是吾鄉

  最近,讀蘇軾的文章,有一句話充滿正能量,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出自他哪個作品呢?又怎樣理解呢?

  此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北宋年間,受「烏台詩案」牽連,蘇軾和他的好友王定國均被貶流放,蘇軾被貶黃州,王定國被流放嶺南荒蕪之地。王定國在流放期間,生活困苦,親朋戚友都離他而去,只有一名歌妓柔娘一直陪伴在側。在那荒蠻之地和艱苦的歲月裏,柔娘一直默默地照顧着王定國...

兄弟同心 其利斷金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比喻只要兄弟一條心,便能發揮很大的力量。這句話很早已經出現?

  此語出自《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兩個人有着共同目標,同心而行,向着相同方向進發,其好處之多,甚至可以將堅硬無比的黃金折斷;同樣地,心意相通時所說的話,就好像「嗅」到蘭花一樣,芳香撲鼻,清新宜人。「臭」與「嗅」二字相通。

  後來的應用中,「二人同心」也用作...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中國部分地方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生男孩可以延續家族香火。但古時也有詩句提出「生女」比「生男」更好,究竟出自哪首詩?

  這句話出自杜甫名作《兵車行》。開首兩句耳熟能詳:「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描述那時代男子被召參戰,父母妻子送別時的哀痛之情。

  最後一部分,寫道: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毗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話有何出處呢?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颶風忽起雲顛狂 波濤擺掣魚龍僵

  颱風「樺加沙」肆虐,古詩又是怎樣描繪颶風的呢?

  唐代詩人顧雲的《天威行》,將颶風突起的壯觀與恐怖場景,描寫得極具張力。

  描寫颶風的部分如下:

  蠻嶺高,蠻海闊,去舸回艘投此歇。

  一夜舟人得夢間,草草相呼一時發。

  颶風忽起雲顛狂,波濤擺掣魚龍僵。

  海神怕急上岸走,山燕股栗入石藏。

  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銀繩長。

  轟轟砢砢雷車轉...

颶風賦

  為了應對超級颱風「樺加沙」,各方嚴陣以待。古人颶風來臨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蘇軾《颶風賦》寫道:「仲秋之夕,客有叩門,指雲物而告予曰:海氣甚惡,非祲非祥。斷霓飲海而北指,赤雲夾日而南翔。此颶之漸也。」

  大意是:客人敲門指着天上雲彩說,海面上空的雲霧之氣非常凶惡,既不是預示凶象雲氣(非祲),也不是預示祥瑞雲氣(非祥)。顏色淺淡的虹下垂至海面,弓背指向北方,赤紅色的雲彩夾...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立秋後第四節氣。秋分的「分」有特別意思,那是甚麼呢?

  秋分,「分」即為「半」。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秋季而言,這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來。

  《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時間等長,即一半時間白天,一半時間黑夜。

  這天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氣仍然炎熱,但在有的地方,農曆八月天氣已明顯轉涼,秋風還很大呢!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秋風肆虐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細緻。

  詩句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居住。農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就像一個正在發怒咆哮的巨人,捲走了...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學者有四失

  現代教育家相信,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原來,古人已留意這方面了。古時有所謂「學者有四失」,「四失」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代學者相信,人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犯這些錯誤: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

獨學而無友 孤陋而寡聞

  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還是大伙兒一起學習比較好?古時已有答案。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古代學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沒有經過同學和朋友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會落得孤單,見聞不多,思想也會變得狹隘。

  不過,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為「燕朋逆其師」,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而「燕辟廢其學...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