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青」原來跟舞獅有關?

  從字義上理解,「擒」的意思捉拿,擒拿,而青就可以簡單理解為青色、甚至是蔬菜。兩者結合出來的詞語「擒青」,意思為匆忙、著急,比喻做事急於求成。然而,這個看似負面的詞語,卻是與正氣十足的舞獅有關?

  「舞獅」是每逢開張慶典、佳節喜慶的一項傳統表演藝術。在一片鑼鼓聲中,表演者扮演着獅子的,舞動各種形態以助興。

  而在整個環節當中,就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儀式,名為「採青」。

  「青」即是繫在青菜上的「利市」,表演者需要以舞獅的方式以一口咬下的動作象徵五穀豐收的意思,由於「生菜」是「生財」的諧音,所以「採青」有好運生財的寓意。

  雖然整個流程看似簡單,但絕不能簡單舞兩下就去取紅包,而必須完成「見青、驚青、采青、碎青、吐青」等流程動作,有一定的難度。

  假如只是隨便舞幾下,就趕緊取「青」,會讓人見笑,這種做法被嘲為「擒青」。

  延伸閱讀:香港喜慶喪葬必備的舞獅傳統文化 

 

相關標籤

正月十八:十八落燈 人家啖麵

  農曆正月十八,《儀徽歲時記》有這樣的記錄:「十八落燈,人家啖麵」。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一天被稱為「落燈日」,意味着燈會結束了,繁華熱鬧的元宵節過去了,過年也正式結束了。按照習俗,人們會將各式懸掛的燈籠取下來,收好以備來年再用,這個過程就叫「落燈」。

  又有俗語說:「上燈圓子落燈麵,再吃圓子等明年。」意思是說,上燈(元宵節)時要吃湯圓,而到了落燈這一天,人們會選擇吃麵條,寓意新的...

舞獅,啟德體育園開幕

舞獅|中國傳統表演藝術 由宮廷娛樂到民間演出 走向傳承之路

2025-03-22

正月十六游百病 遊了百病不生病

  農曆正月十六日,民諺道:「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甚麼意思呢?

  正月十六遊百病之說,在唐代民謠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遊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參與者主要為成年女性,她們在正月十六夜間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過橋,或遊走外地,走過後便能遠離疾病,消災解難。

  清代蕭智漢所輯《月日紀古》...

陰騭

音:陰質  意思是做了缺德的壞事。  

      現代的人會說:「這是報應來呀,肯定前生做得陰騭事多啦。」,大家可知道,古代這個詞原本就是用來形容好人好事? 

     清代黃遵憲《己亥雜詩》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陰騭誦文昌 。道教中有「文昌帝君陰騭文」,指:『人所不見為「陰」,暗中施與為「騭」,凡事做有益於人群的事,而不欲人知,...

「太子洗馬」是甚麼職位?

   「太子洗馬」這個古代職位名稱,很是有趣,從字面上看,似是為太子清潔馬匹,實際這職位與洗馬完全沒有關係。

  「太子洗馬」職位最早先秦時期已設置,意同「先馬」,是太子身邊的侍從官,每當太子出行的時候就在太子的車馬前為先導,負責引路開路,可以算是太子的儀仗隊的一部分。

  《問玉珉》:「洗馬進賢冠,出則在馬前清道,固曰洗馬。」

  唐朝時,這個官職只為「從五品」,九品中職位不算太高,但卻是極受歡迎的職位。

  ...

消失的俚語|埋街食井水

  電影《胭脂扣》中,如花有一句對白:「只希望埋街食井水,有住好人家」。「埋街食井水」這句俚語現在認識的人不多了,從前卻常聽到,究竟是甚麼意思?

  清朝至民國時,廣州妓寨(院)盛行。因為河道很多,妓院多以花艇方式經營,故此「召妓」又美其名為「開廳踏艇」(陸上妓院叫「開廳」,河上妓院則叫「踏艇」)。

  艇上妓女,終年漂泊,居無定所,平時只能飲用河水。

  粵語「埋街」有船艇靠岸之意。妓女上岸,不再賣身賣笑,從此不用喝河中水,而喝地上的井水。

  ...

開學七件事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總是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為此,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的學業,都會想方設法令自己的孩子學業精進。

  接照中國傳統習俗,家長在孩子開學前會準備「開學七件事」,希望考生勤奮用功,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得到好意頭。所謂的「開學七件事」就是指在開學前準備多種食材,取其諧音,祝福學生聰明伶俐,學業進步。

  食材包括:芹菜,代表勤奮;蒜,代表懂計算;葱代表聰明、開智慧、耳聰目明;菜頭,代表好彩頭;桂花,代表...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何謂「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及大學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見於《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完成第一年學業,老師會評估學生能否斷讀經文句讀(離經),並辨明他的學習志向和態度(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完...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開學了,長輩都會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年青人,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不過,光陰為甚麼以「寸」作單位呢?

  「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見於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標明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新一學年開始了,是時候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古語有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這句話包含怎樣的道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乏,踏實地實踐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該句的全句為「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古代開學日

  9月1日是現代的開學日,中國古時又有沒有開學日呢?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9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適合開學,因此開學日大都在農閒時期。

  根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代開學禮儀—束脩六禮

  古代開學禮,古代學子會向老師送上「束脩六禮」,那是甚麼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師時所獻的學費或禮物。《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六禮」就是拜師時向先生贈送的六種象徵性物品,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

古代開學禮—入泮宮

  新一年開學日,學校都會舉行開學禮,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古代學生又有沒有開學儀式呢?

  中國古語有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當中的「入泮宮」,就是指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周代,諸侯學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或泮水,學校稱為「泮宮」,入學便稱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宮」的第一個儀式是「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

古代書包—笈囊

  現代的書包款式多樣,古時的書包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學生外出上學時,時常背上「笈囊」。 「笈」指專門裝書的笈篋。 《說文解字註》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內經常裝着的是一些印綬、錢幣、書本之類的值錢物品,便於貼身攜帶。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要「負笈甚重」,跋山涉水。《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於寒冬大雪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學子的「校服」,那麼這款衣服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

  「青衿」最早見於《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注疏》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學子已開始穿着青衿上課。 

  青衿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講究,如春秋時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則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時的「校...

古代學費—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學期的開始。學生準備開學,家長也要準備為子女交學費。古時的「學費」稱一般稱為「束脩」,為甚麼呢?

  古時,民間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論語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給我十條乾肉,就能做我的學生。

  此處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的乾肉;一束為十條,「束脩」,便是十條乾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機會上學,一般百姓的孩子沒...

東施效顰

      形容別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醜,會說「東施效顰」,究竟這句成語出自何處?

      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民間傳說,出自《莊子·天運》: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顰」指皺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傳,西施是春秋時期越王...

處暑餘三日 高原滿一犁

  處暑已到,對古時耕作有甚麼意義?「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這句便給出了答案。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出自宋代詩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熱天氣下,農民對大雨來臨的期盼。「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則直接寫出了處暑時...

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

  踏入處暑節氣,天氣有怎樣的改變?名句「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可見一斑。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出自南宋詩人蘇泂的《長江二首·其一》。全詩如下: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處暑無三日」意思是處暑節氣過去不到三天,但天氣已變涼了;「新涼直萬金」表示新起的涼爽天氣值萬金,十分珍貴...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今天是處暑,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甚麼意思?有甚麼代表名句?

  《說文》「處,止也。得幾而止」。「處」有「終止、離開」的意思,所以「處暑」就代表著 「暑氣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天氣開始轉涼。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便有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是形容處暑節氣的名句。全文如下: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則是便宜食品,兩者加起來究竟有甚麼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世便把西施當作「美女」的代稱;而「豆腐」,則是家常食物。

  魯迅《故鄉》中,年輕貌美的楊二嫂開了一家豆腐店,被稱為「豆腐西施」。小說寫道:「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裏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

鶼鰈情深

   一對夫婦深愛對方,可以用「鶼鰈情深」來形容。鶼(粵語讀音:兼)和鰈(粵語讀音:碟)原來是很特別的鳥類和魚類,分別是比翼鳥和比目魚。

   中國古辭典《爾雅》記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種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須聯合起來才能飛行。

   至於比目魚,《爾雅》也有記載:「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明代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中說:「魚各一目,相並行而行」,兩...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作者勉勵弟子鑽研學問,必須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徹骨」和「撲鼻香」對比強烈,前者過程艱辛無比,後者享受甘香,突顯二者的因果關係,當中藉梅花作「喻體」,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獨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花是一種品種獨特的植物。作者用...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首領能夠成功,背後要付出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表達詩人對於殘酷戰爭的批判和厭惡。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其一》,其中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能夠傳頌後世,原因是歷代君王或領袖能夠史上留名,背後往往有莫大的代價和犧牲。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可數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祟禎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自稱「闖將」,手下部隊數...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人們常用「青山處處埋忠骨」來形容抗戰烈士。此句出處何在呢?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全文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獻...

戰則存 降則亡

  老一輩的人會記得一句話:「戰則存,降則亡」,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於1939年6月30日所寫的文章《反對投降活動》:「戰則存,不戰則亡——這是一切愛國黨派和一切愛國同胞的結論;戰則亡,不戰則存 ——這是一切投降主義者的結論。」

  文章寫道:中華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歷來存在的劈頭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戰不戰的問題。自「九一八」到盧溝橋事變之間,這個...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