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

  不少人都會以「東方之珠」來形容香港這個城市。香港之所以有「東方之珠」的美譽,有指是和香港絢麗多彩的夜景有關。

  昔日香港啟德國際機場是本港接通外地的空中交通樞紐,當來港的飛機預備降落時,機上乘客往窗戶外看便能看到香港五光十色的璀璨夜景,萬家燈火如同一顆光亮的明珠,自此「東方之珠」之名便開始流傳,也是對香港繁華的一種讚美。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歌手羅大佑創作了一首讚美香港的流行曲《東方之珠》,將香港「東方之珠」這個美名傳遍全球華人社會中。自此以後,每當《東方之珠》播出的時候,人們便很自然會想到香港。數年前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其中一段講述香港回歸祖國的場景,背景音樂就是《東方之珠》一曲。

 

相關標籤

回歸紀念柱

  香港回歸紀念建築物之一,便有回歸紀念柱,它其實是甚麼呢?   不同於其他紀念回歸的建築,回歸紀念柱並非由政府負責興建,而是由八鄉鄉事委員會會員自行斥資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間籌建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建築物。

  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元朗八鄉上村公園,柱上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題字,上面書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的金漆字。

  回歸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歷史時刻,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海外赤子,揚眉吐氣;五洲之內,友好仁人,無不關注此世紀盛事。近者悅,遠者來,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視躬...

香港回歸紀念塔

   大埔海濱公園,有一座高32.4米的香港回歸紀念塔,回歸塔牌匾由前新華社分社社長周南題詞。   紀念塔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分上下兩層,設計為螺旋形建築。遊人登上紀念塔,可將吐露港迷人景致盡收眼底,更可以遠眺八仙嶺及馬鞍山的景色。而這座建築物建於大埔海濱公園裏,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

  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正是當年英國接管新界時英軍登陸之處。

  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政府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在1899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而當時這批英軍登岸的地方正是現時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之處。

 ...

香港回歸:1997年

  1997年,中國開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至於為何是1997年呢?這就與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有關。

  在19世紀末,滿清政府積弱,外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佔中國土地。1898年,當時英國政府趁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租借」名義強佔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為期99年,而這個所謂「租借期」結...

恢復行使主權

  《基本法》序言中有以下內容:「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以往坊間有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就是中國於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但準確的說法應是1997年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是中國既有的說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強調不承認三條涉及香港的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官方立場而言,中國從未有失去過香港的主權。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1979年3月接見時任港督麥理浩時曾表態:「我們歷來認為,香港的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

繁榮穩定

  在《基本法》序言中,明確指出國家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將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繁榮穩定」這四個字在回歸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詞彙,可說是對回歸後的香港前途及社會發展的一個期望。上世紀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成為香港社會,以至中英兩國高度關注的大事。在80年代初,香港前途問題未明,導致社會出現信心危機,部分英資企業更撤離香港,香港經濟出現不穩情況。

  中英兩國於1984年9月草簽...

禮賓府

   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的香港禮賓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也曾是港英政府時期多任總督的官邸,稱為香港總督府,簡稱港督府。

  總督府建築工程於1851年展開,歷時4年。第一位入住總督府的人就是第四任香港總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而在不同時期,總督府都有不同的擴建工程。1995年,此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迹,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後,總督府易名為香港禮賓府,成為行政長官的官邸。...

港人治港

  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落實香港於1997年回歸祖國。其後數年有幾個詞彙不斷在香港人口中出現,其中一個就是「港人治港」。

   「港人治港」是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於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解決香港問題而設計的。這是指香港在回歸後成立特別行政區,當中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香港永久居民組成,而非由中央人民政府派內地人員出任。「港人治港」,就是要香港人當家作主。

   關於「港人治港」的論述,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早於1984年會見香...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開始,氣候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是春耕的重要時節。有一句話:「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農婦人起床餵牛,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同時,農人也會叫醒老伴,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原來是種樹。

  春分時節,氣溫回升,...

碰瓷

  香港曾有一則新聞:在一個玩具展覽內,一個高價的巨型「天線得得B」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打破,父母為此賠償3萬多元。事件惹起了「碰瓷」疑雲,有網民質疑商家別有用心,故意把易碎擺設於在走道中央,藉有人不小心打破而騙財。究竟「碰瓷」是甚麼意思呢?

  「碰瓷」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被害的假像,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碰瓷」一詞原屬北京方言,據說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會捧着易碎的瓷器(多是贗品)在街上行走,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後來,「碰瓷」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

  「...

搞掂與搞定

  廣東話「搞掂」是十分傳神的方言,把一個原本不妥當或麻煩的事情理順。這個詞彙進了內地,變成普通話「搞定」一詞。

  「搞掂」中的「掂」原意是直。「橫掂都係」中的「掂」字,就明顯是直的意思,相對於橫。

  「搞掂」後引伸為順暢、妥當。如在辦公室文化中,完成了一個大項目,同事們會大喊「搞掂!」

  又例如在農曆新年期間,年輕人會以「掂過碌蔗」來互相祝賀,寓意萬事勝意,事事順景。「掂過碌蔗」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的一些習...

埋單買單

  在香港食肆尤其大排檔用膳完畢後,客人會大喊夥計「埋單」,夥計會走到餐桌前「埋數」,點算吃了食物的數量,然後寫下一張「單據」,讓客人走到櫃枱付帳。「埋單」這廣東詞彙未幾進了內地,演變成「買單」一詞。

  「埋」有收攏、靠攏的意思,所以顆計會走到餐枱前點算杯盤,「埋單」就是把消費的帳單收攏在一起,最後結帳。「埋單」有「執埋」以及「開單」兩重意義。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酒徒》(1962)亦多次用上此語:「我吩咐夥計埋單。」

  「埋單」的書面語是「結帳」。內地本來沒有「埋單」一詞,但由於「埋」跟「買」...

「啞子」有多少歇後語?

  啞子,就是啞巴,即不能說話的人。若不能說話,所有感覺都說不出來,只有自己承受,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

  不知是否因為這樣,有關「啞子」的歇後語有不少。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想大喊出來卻做不到,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啞子學發音」又會得出甚麼結果呢?啞子不能說話,發音只能依依呀呀,那就有「啞子學發音——噏得出就噏」,表示那些口不擇...

「三月的桃花」下一句是甚麼?

  三月是花兒盛放的季節,與之相關的歇後語也有不少,有一句「三月的桃花」,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桃花通常在三月盛開,花期短暫,通常只有幾天到一周左右。這種自然現像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盛期短暫,美好時光難以持久。

  桃花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徵著美麗而短暫的事物。例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這種象徵意義也體現在歇後語中,成為對生命或社會...

「任劍輝」猜一歇後語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是任劍輝嗎?」是甚麼意思呢?

  任劍輝是粵劇界無人不識的名伶,很多人都好想像她一樣大紅大紫。

  但如果有人對你說:「你是任劍輝嗎?」卻有負面含義,這是為甚麼呢?

  原來「輝」字諧音「揮」,任劍輝諧音「任·劍·揮」,就是「拿起劍來任意揮動」的意思。

  於是就衍生出一條歇後語:「任·劍·揮——亂咁亮劍」,便是用來形容人太衝動、胡亂...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三月裏扇扇子」下一句是甚麼?

  說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裏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呢?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清風送爽,人們搖起扇子,感受陣陣清風吹來的快意。於是,便有「三月裏扇扇子—滿面春風」這句歇後語,描繪出人們在春日裏心情愉悅、滿臉笑容的狀態。

  「滿面春風」這詞語最早見於宋代程節齋的《沁園春》詞:「滿面春風,一團和氣,發露胸中書與詩。」後來,元代王實甫在《麗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

  有沒有聽過中國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呢?

  這句話是一句民間諺語,在農村地方經常聽到,不過不是陽曆的3月,而是農曆3月份,大約就是陽曆的4月。

  意思是:到了農曆3月之後,可能會遇到頻繁的陰雨天氣,原本上午是晴空萬里,結果下午就開始暴雨連綿。而農曆3月正是播種的時候,雨水較多的話,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農民最害怕農曆3月的天氣。

  農曆...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典故,背後有一個相當凄美的傳說。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俗語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指有些東西是天意難違的,就像下雨,沒有人能夠阻擋,但娘親已為人母,真的要再嫁人?也是天意難違嗎?

  話說有一個書生叫朱耀宗,年幼喪父,母親見他十分聰慧,便把他送到張中舉老師那裏讀書。朱耀宗不負眾望,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更高中狀元。皇上見到他一表...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可能你也曾經望出窗外,看見左邊的天空陽光普照,右邊的天空卻下起雨來,跟「東邊日出西邊雨」一樣,這現象好像不是晴天,但其實晴天仍在,而這個「晴」也跟「情」相關聯。

  這是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全文: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篇描寫少女情懷的詩歌。在青青楊柳的江邊,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他一邊朝着江邊走來,一邊唱着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意思呢? 看到天上驟晴驟雨的天氣,東邊出着太陽、西邊下着雨,...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做冷欺花 將煙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春天天氣乍暖還寒,古詞有這句:「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寒冷竟能「霸凌」花兒?

  這句話出自宋代詞人史達祖的《綺羅香 · 詠春雨》。首五句仔細描寫春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裏欲飛還住。」

  做冷欺花:春雨挾着冷氣,彷彿故意「霸凌」早開的花朵,使它們受到寒意的侵擾。這裏透過「做冷」和「欺花」賦予春雨一種冷峻、無情的特質。

  將煙困柳:春雨帶來的霧氣瀰...

好雨知時 萬金欲買初無價

  古人描寫春雨,會媲美為「萬金」,或是「無價」品,字句還有優美。這兩句出處何在呢?

  這兩句出自《點絳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學家王惲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好雨知時,萬金欲買初無價。

  種花才罷,似為芳枝下。

  花重宮城,好個風人雅。

  從飄灑。探花走馬。明日春如畫。

  這首詞以「春夜喜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詞中「好雨知時,萬金欲買...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天雨水特別多,有不少古詩詞都有描寫春雨的情景,著名的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甚麼特別之處?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代表作《滁州西澗》,原文是: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透過描寫滁州西澗的幽靜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內心的寧靜與孤獨。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描繪了澗邊的幽草與樹叢中的黃鸝,營造出一種清幽...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形容不必過分眷戀某些人或事物,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原來這句話與春天有關,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原詞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暮春時節的景色與情感,當中「天涯何處無芳草」成為千古名句,字...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來臨,大地回春。在古詩中有很多生動的描寫,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兩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全詩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人描繪了早春時節西湖的美景。詩人從孤山寺北出發,沿途看到早鶯、新燕、野花、淺草,從中感受到春天...

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要計劃一年大計,在春天進行是最理想的,要計劃好一天的事情,則清晨時分進行也是最佳的。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南朝.梁蕭繹《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廣賢文》:「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寅。」

  中國以農立國,對農耕十分重視,農耕亦跟天氣季節息息相關。在二十四氣節之中,以立春最為重要,立春為二十四氣節之首。立春...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兩句是甚麼?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詩《四時不讀書樂》,雖然出處不詳,但絕對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上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一次題為《論讀書》的演講中已引用過,到今時今日這首打油詩依然瑯瑯上口,可見它確實道出莘莘學子的心聲。

  《四時不讀書樂》首兩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下兩句是什麼呢?原來流傳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氣爽正好耍,嚴冬難耐望來年」,以及「秋有蚊...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

   「春風風人」意思是像春風一樣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樣滋潤着人。這句話看似形容天氣,實際並不是。

  這兩句話出自西漢劉向《說苑 · 貴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這句話並不是形容天氣,而且形容及時給予他人幫助。背後故事還與齊國相國管仲有關。

  春秋時期,梁國相國孟簡子因罪逃到齊國,齊國相國管仲親自出來迎接。管仲知道孟簡子原有門客三千,現在卻只有三個跟隨他,...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