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見於明·羅洪憲《醒世歌》。

  這句話令筆者想起兩句成語,分別為「巴蛇吞象」和「人心不足」。

  「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青頭黑身,長約800尺,能吞吃大象,吞下去消化三年,然後把象骨頭吐出來,能用於治療心臟和腹部的疾病。

  「人心不足」這個成語也與蛇有關。話說古時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就讓他提出要求,以滿足其願望。起初,這個人只要求衣食溫飽,蛇滿足了他的願望後,他就變本加厲,希望做官、做宰相、甚至做皇帝。蛇覺得這個人貪得無厭,於是一口把這個人吃掉。因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羅洪憲《醒世歌》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比喻了人心不足,就像蛇想要吞食大象,殊不知世上的事最終都像螳螂捕蟬,自作聰明、貪得無厭最終只會招來禍端。

 

相關標籤

得寵思辱 居安思危

  常聽說「居安思危」,意思是在平安無事的日子,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危險。後來古人又在前加上「得寵思辱」,告誡人們得勢受寵時,也要想到未來可能遭遇的屈辱。前後兩句相輔相成,共同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深刻的憂患意識。這兩句有何出處?

  「居安思危」一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其背後的故事是:春秋時期,鄭國出兵攻打宋國,當時的霸主晉國便聯合諸侯討伐鄭國。鄭國力弱不敵,於是獻上大批美女、樂師和珍寶向晉國求和。晉悼公非常高興,將一半的戰利品賞賜給功臣魏絳。

  魏絳卻婉言謝絕...

茶瓜送飯 好人有限

  「茶瓜送飯,好人有限」這句歇後語,意思是指有人心懷不軌,宜小心應對。是怎麼來的呢?

  茶瓜,本稱白瓜,亦稱越瓜,味道清淡而不帶瓜的腥味,不涼不躁,與節瓜、冬瓜同屬「正氣」的瓜類。以白瓜用醋、糖等調味料醃制而成的茶瓜,味道甜中帶酸,很容易下飯,是一道價廉物美的佳餚。

  茶瓜性質平和,即使虛弱病人也可吃用,所以以「茶瓜送飯」的人,本身可能都是身體抱恙,身體好不到哪裏的人。

  加上「好...

煮豆燃萁

  電動車生產商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曾經在其社交媒體,貼出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七步詩》。這句話出處何在?

  相傳魏文帝曹丕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文學才華,下令他在七步內作詩,否則將其處死。曹植便以煮豆為題材作出《七步詩》。

  七步詩原文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即豆莖,鍋裏煮著豆子,豆莖在鍋底下燃燒,鍋裏豆子被迫得哭起來。豆子和豆莖本來是同一條根生長出來的,豆莖怎能...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最近聽到一句俗語,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聽過嗎?又怎樣理解呢?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說,即使是餓死的駱駝,體積也比馬大,相等於廣東俗語:「爛船總有三分釘」,引伸指有特別長處的人,即使突然到了貧乏的地步,也總比一些人強。

  《紅樓夢》第六回說道:「噯! 我也是知道艱難的! 但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他怎麼,你老拔根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

  劉姥姥...

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句話是很多人的座右銘。

  這話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世事哪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只求過程中不愧對自己的內心。

  據說,清朝硝煙大臣林則徐曾將此句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在東京奧運游泳項目勇奪兩銀的香港泳手何詩蓓也表達過相類似的看法:在不斷追求的過程,只要堅持,努力付出,不一定能達到你所想的結果,但如果...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之作。「有味」指食物的美味,當中不乏人情味在內,「清歡」是清雅閑適、偷得浮生的感受。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午後品嚐一口茶,茶水上浮着雪一般乳白色的泡沫;嚐一口新春的野菜,盤子裏的蓼茸蒿筍都甘甜可口。人間的好味道就在於這些清新美好、令人感到喜悅的事物之中。

  蘇軾欣賞的歸隱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表示:「少湮清歡數日」,...

多君歲寒意 裁作秋興詩

  有追看本欄目昨天的古詩句「故人千萬里 新蟬三兩聲 」的話,都知道白居易在立秋之時向摯友元稹賦詩表達深厚情誼。為了感謝好友,元稹寫作酬答詩,在入秋季節回敬好友白居易的情誼。

  元稹表達思念和感謝摯友白居易的名句就有「多君歲寒意,裁作秋興詩」,出自他的作品《酬樂天》中 。全文如下:

  放鶴在深水,置魚在高枝。

  升沉或異勢,同謂非所宜。

  君為邑中吏,皎皎鸞鳳姿。

  顧我何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

  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

  崔嵬驍山頂,宮樹...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雙十一」與「1111」

  今天是11月11日,很多人都會說到「雙十一」,這也是一個網購大型促銷的「節日」。究竟「雙十一」是何時緣起呢?

  「雙十一」的出現,源於阿里巴巴旗下購物網站在2009年11月11日舉行的「淘寶商城促銷日」,這一天銷售十分理想,阿里巴巴當年的行政總裁張勇更說這一天是「商業界的奧林匹克」,造就商界神話。

  第二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亦舉行淘寶促銷優惠,其他的網絡平台亦套用了「雙十一」的名稱,大搞促銷活動。20...

立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天氣會有怎樣的變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註曰: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海中的大蛤。三候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就變成大蛤了。

  立冬還有「立冬補冬,補嘴空」之說。農民認為,唯有順應「冬藏」的天道,透過食補滋養精氣...

立冬次候:地始凍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二候「地始凍」怎樣理解呢?

  初候五日後,來到二候。隨着寒氣深入,土地逐漸封凍,萬物進入斂藏階段。

  此時土壤表層凝結硬殼,昆蟲匿迹,草木根系深埋休眠。北方田野可見霜華如鹽,南方山間泥土亦顯僵硬。有一句典型的農諺:「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銀」,意思是農民需抓緊最後時機耕耘,為春播蓄力。

  農民必須抓緊在土地尚未完全凍透的窗口期...

立冬初候:水始冰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初候「水始冰」怎樣理解呢?

  立冬初候,寒氣漸生,水面凝結成薄冰,標誌着冬季正式拉開序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冬,十月節。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堅也。」此時北方河流漸覆晶瑩冰片,陽光下如碎玉閃爍,而南方雖未見冰,但清晨水缸常浮白霜,有一點寒意。

  古人觀察此象,總結出「立冬晴,一冬凌」的諺語,意指若立冬晴朗,則預示寒...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上任的官員大多會破舊立新,推出新政策,所謂「新人事、新作風」,這難免對舊有的人事和政策帶來衝擊,這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

  這話有兩個不同的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時間內連續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惇統領的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後來傳成了「新...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形容在困境中與親友互相扶持,我們會說「相濡以沫」,這句話原來還有別的意思?

  「相濡以沫」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相濡以沫」指魚兒在乾涸環境中,彼此用口中的水沫沾濕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以保性命。後世常以此比喻困境中的人們彼此扶持、相依為命的深厚情誼。

  不過,這個意...

我不殺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意思指雖然沒有直接殺人,卻負有責任,心中有歉疚之情。這句話出自一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典出《晉書》,意指雖未親手作惡,卻因自身的過失或沉默,間接導致了悲劇,心中充滿愧疚與悔恨。

  東晉時,權臣王敦意圖謀反,詢問宰相王導對大臣周顗(字伯仁)的看法。王導出於私心,選擇沉默,王敦遂將周顗處死。事後,王導整理奏章時,才發現周顗曾極力上書為自己辯護,力陳其忠誠。...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屠狗輩」指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屠狗」泛指卑賤職業。講義氣的,多半是一些從事卑賤職業的下層民眾;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卻往往對朋友做出負心的事。「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有沒有出處呢?

  此句出自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的對聯。

  上聯:仗義每多屠狗輩

  下聯:負心多是讀書人

  句子典故是這樣的:明朝時期,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一天皇親奴才放出一隻鬥犬,在路上任意咬人,並撲到一名秀才身上,秀才幾乎喪命之際,一名屠夫衝出來,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了秀才。皇親不服氣,將屠夫送...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演活了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用他那搞笑的腔調念道:「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星爺以其特有的腔調,加上精湛的演技,令大家對此二句詩印象心刻。這句話出自唐伯虎哪一首詩?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出自《桃花庵歌》,為他晚年隱居蘇州桃花塢所寫的,堪稱其狂放不羈、超脫世俗的代表作。

  原文如下: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

南瓜燈的由來

  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萬聖節在香港氣氛濃厚,深圳近年也開始有商店食肆加上應節裝飾。在這個歡樂的「扮鬼日」,「南瓜燈」是必備的應節裝置。   到底這顆由南瓜製成的手作燈籠,為何會與萬聖節扯上關係?

  南瓜燈,原名為傑克燈籠(Jack-O’-Lantern)、傑克燈等等,是萬聖節的必備物品。

  為甚麼有「南瓜燈」呢?在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內有一句:捉弄魔鬼以賺取金錢(tricked the devil for his own monetary gain)。相傳英國愛爾蘭有一個名叫 Stingy J...

施恩莫望報

  喜歡做善事的,都會有「施恩莫望報」之心,這句話有沒有出處呢?

  「施恩莫望報」是一句蘊含深厚智慧的處世格言,強調幫助他人應出於純粹的善意,而非期望得到回報。

  這句話最早見於清代無垢道人的小說《八仙全傳》,書中有「施恩不望報之君子」的記載,顯示此觀念在當時已廣為流傳。

  這句話的深意在於:真正的善行是發自內心的道德實踐,其價值在於行為本身。若心存回報的念頭,...

九月九日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慶,為甚麼九月九日這天叫「重陽節」? 又為甚麼叫「老年節」?

  古人以「九」為陽數,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名“重陽”,亦稱重九、九九重陽。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綾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記載了汝南桓景登高消災之說。

  西漢《西京雜記》載宮中秋事:「九月九日佩...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將茱萸插戴在頭上,以禦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民間有「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重陽吃糕 百事俱高

  中國不少傳統節日,都會有應節食品,例如人們會在中秋節時吃月餅,端午節時吃糭,春節時吃年糕、元宵節吃湯圓或元宵等。那麼重陽節的應節食品是甚麼呢?

  有民俗專家指出,以往人們在重陽節時會吃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在《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錄宋代生活的文獻中也有提及。

  至於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相信與登高習俗有關。因為「高」的發音和「糕」一樣,因此重陽節...

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

霜降吃了柿 寒冬不流涕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晝夜溫差加大,秋燥明顯。中國民間,尤其在華南地區,流傳一句農諺:「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涕。」這背後有什麼道理呢?

  霜降前後,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顯著的晝夜溫差有利於柿子累積糖分,因此此時的柿子口感最佳。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柿子富含維生素C。適量食用有助於補充營養,對增強免疫力、預防冬季感冒有一定益處。同時,在傳統養生觀念中,柿子被認為有潤肺生津的效用。因此,「不流涕」的說法,可以理解為是透過飲食為健康過...

霜降不割禾 一天少一籮

  進入霜降,晝夜溫差驟大,初霜頻現,風乾物燥,在農事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農諺便有「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意思是甚麼呢?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意思是:到了霜降節氣如果還不收割晚稻,每延後一天,稻穗上的穀粒就會自行脫落,相當於「少收一蘿筐」的穀物。

  霜降對禾稻影響很大,對夏天播種、晚秋收成的晚稻影響尤其大。晚秋時期,稻米處於蠟熟期,就是稻米顆粒已經變黃馬上就可以收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天氣關係稻米收成的品質。

 ...

霜降殺百草

  霜降節氣到,古時農民便有流行一句諺語「霜降殺百草」,你句話有什麼意思?

  「霜降殺百草」是指:霜降時節的霜凍會導致許多草本植物枯萎凋零,喪失生機。這是因為植物體內的液體在低溫下結冰,細胞脫水,造成細胞結構嚴重破壞。這句農諺提醒農民,霜凍可能對晚秋作物的生長造成危害,需要採取措施防範凍害。

  「霜降殺百草」並非出自某部古籍的原文,而是民間長期流傳的農諺,用來描述霜降節氣...

霜降之日 豺乃祭獸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此時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故稱為霜降。天氣將有甚麼變化呢?

  據中國氣象局表示,霜降一般出現在秋天晴朗的月夜,這是因為晚上地面散熱多,溫度驟降到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成細微的冰針或六角形的霜花。 

  《逸周書·時訓解》:「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勾勒出霜降之下,動物、植物及昆蟲的變化。

  霜降當天,...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常聽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出處何在呢?

  此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回答:「一個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鋒利。同樣地,居住在一個國家,要(想實踐仁德,就應該)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賢人,結交那些士人中的仁者。」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指吸取之前的教訓,作為後來的借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語,源自《戰國策‧趙策一》。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大片土地,韓氏和魏氏都願意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於是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

  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着大臣張孟談...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