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漏夜趕科場

  這二句話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本書是描寫清代康雍乾盛世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求取功名的小說,記載了「有人漏夜趕科場」的情景,但另方面則「有人辭官歸故里」。現在我們多以此話比喻有人選擇離開,有人則繼續留下。

  科舉制度由隋朝建立,一直沿用至清朝,是平民儒生升官發財的一個主要途徑。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說明為何有人連夜赴京趕科考,盼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而,踏入官場不一定能平步青雲,仕途險惡,貪污成風,懷才不遇的人屢見不鮮。因此,不少人斷然辭官,返歸故里。

  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目標、有不同想法和抉擇。就如今天的香港,個人想法不同,有人選擇遠走高飛,有人繼續留下,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寫照。

相關標籤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划龍舟外,還有插艾,古時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詞。

  這句話最早見於南朝《荊楚歲時記》(南朝梁):「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宋朝《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釘艾人於門上。」

  清朝《燕京歲時記》:「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濕毒、邪氣之效,古時...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是出自《晉書·惠帝紀》的一個著名典故,反映位高權重者。很多都不明民間疾苦。

  西晉第二代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位之時,某年爆發了饑荒,百姓吃樹皮及草根,晉惠帝問身邊官員,百姓無米飯充飢,何不食肉糜?「靡」讀音是「媚」,即是指把肉煮成糜爛的肉粥或肉羹之類的東西。

  事實上,當時全國饑荒,何來肉?何來粥?反映高高在上的皇帝,完全不知道民間疾苦。這話也比喻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沒有親...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述說時間十分寶貴,金錢也買不到的,勸說大家要珍惜光陰,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費。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上,表示不同時間。「寸陰」即陰影縮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光陰意味着時間流逝特別快,好像光速一樣,所以把時間稱為光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完成(善)一件作品,必須先令器足夠鋒利。這句話看似與工具使用有關,但實際是孔子跟其學生談及治國之道,借喻為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夫一定要充足。

  此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工匠要把工作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妥當。那麼為仁是用甚麼工具?住在這個國家,想對這個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上流社會,跟政壇要員等成為朋友。有了良好的關係,然後...

施恩莫望報

  施即給予,恩即恩惠,給予別人恩惠,不要(莫)期望回報,這話的後續是「望報莫施恩」,如果在期待別人給你回報,就不要施予恩惠吧!

  這話說來容易,實際行動時卻有點困難,例如一對夫妻,做妻子的為家庭盡心竭力付出一切,期望丈夫可以體恤自己,多點關心,但實際可能事與願違;中國傳統觀念之中,父母也期望養育子女長大成人之後,可以回報自己,但未必一定可以如願以償。即使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不應與回報掛勾,否則可能「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冷僻字系列|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於網絡的一個字,因其字型好像一個人失意時雙眉彎下的表情,所以在網絡上就被用來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狀態。不過,這其實是一個古字,意思還大有不同。

  囧,本義是透光通明的窗戶,跟「囪」一樣都是「窗」的象形字。甲骨文中又用作地名,古書中的「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種黍。

  這個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1世紀,網絡上開始流行表情符號,這個字也被網民當做表情符號來用。

  囧字的「八」像一對委屈的八字眉模樣,「口」像驚訝、窘迫時張開嘴的表情。普通話的囧與窘同音...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異體字。《康熙字典》記載,「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裏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陝西人常說:槑倯(音:梅鬆)、槑得很、老槑等。山東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詞,意思接近不善言辭、無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蘇,這個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長輩用來嚇唬小孩子,說:老槑子來了。

  網絡文化盛行後,一些古字詞竟然成為網絡流行用語,只是意思完全變了樣。「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冷僻字系列|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是「不」和「要」的合體字,意思也就是「不要」。現在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收錄於《康熙字典》中。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類似的用法。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

冷僻字系列|嘦

   今日再談一個冷僻字——「嘦」,音與焦類似,意思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只要」。

   「嘦」其實是古字,收錄於《康熙字典》內,是「只」和「要」合體而成,發音上就是將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成為類似「焦」音。

   點餐時,可以跟店員直接「嘦炸醬嫑麵」,簡單、清晰,也容易明白。網絡上也有人喜歡用這個字,如「嘦專心讀書」,「嫑只顧打機」,就是用「嘦」、「嫑」二個字,給予年青人清...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方言中有壞蛋、膽小...

冷僻字系列|兲

  在網絡上看到「兲」這個字,驟眼看來,就像是罵人「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這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一看到此字,由於不懂唸,也不確定其解釋,也許會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罵人的粗話。

  事實上,「兲」這個字是「天」字的古體字,此字收錄於《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為八部,《改併四聲篇海 · 八部》引《併了部頭》:「兲,古文天字」,與「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錄了「嫐」:「嬈嫐也。」「嫐」意思便是糾纏、攪擾、戲弄。「嬈」則有妖嬈、嫵媚的意思。「嬈嫐」加起來便是妖嬈的糾纏了。

   這個字並不全都用於男女之間,晚清官員李慈銘論中國胥吏敗壞時,引用當時諺語:「堂官牛,司官鰍,書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鰍,任由胥吏...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這些說法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嬲」字本義並非如此。...

相逢問蠶麥 幸得稱人情

  遇見朋友,我們會問候一聲「你好嗎?」但在古時農業社會,農民之間會隨着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問候語,像農曆5月芒種時節,農民之間會有怎樣的問候語呢?

  答案是:「蠶收、麥收好嗎?」古語有「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之說。

  這句話出自唐·元稹《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全句: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渌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前六句描繪芒種時節自然界及生物的現象,有螳螂孵化、雲影變幻...

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吃飯時若把米飯掉下,準會被長輩教訓一頓,送上一句:「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有什麼出處呢?

  這句話出自李紳的《憫農》,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之一,全句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兩句描寫農民烈日下鋤草的辛苦場景,汗水不斷浸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後兩句則是反思糧食的來之不易,警醒世人要珍惜,不要浪費。

梅雨與霉雨

  踏入6月芒種之後,因為進入多雨季節,自古將這段時間稱為「梅雨」,不過長輩們又會說成是「霉雨」,為甚麼呢?

  梅雨的解釋,在晉代周處所著《陽羨風土記》便已有明確記錄,「夏至之雨名為黃梅雨,沾衣服皆敗黦,雲梅熟時,謂之梅雨。」

  這時候,是梅子成熟的時節,又是多雨季節,故稱「梅雨」,而江東地區則多稱為「黃梅雨」。

  至於「霉雨」,則是因為經常下雨,衣物容易霉變,故取諧音為「霉雨」。明代《五雜俎》載:「江南...

麥秋

  6月,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又有「麥秋」之說,為甚麼呢?

  芒種節氣正值農曆五月,是中國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冬小麥成熟的關鍵期,因此古人將芒種節氣稱為「麥秋」。

  《說文解字》:「秋,禾穀熟也」。在古代,「秋」不僅指季節,更有「穀物成熟」、「收成」的含義。

  因此雖然麥子在夏季成熟,仍有「麥秋」之說。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東漢...

芒種忙 忙着種 

   今天是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第3個節氣——「芒種」。這個氣節是在小滿和夏至中間,表示開始踏入炎熱的季節了。

   芒種直接以農事命名,民間又把「芒種」稱為「忙種」,「芒種忙、忙着種」,這是農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帶尖細刺針狀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指種子或播種。芒種前後,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麥時節,而南方為梅雨季節,正適合插秧種稻。芒種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農事耕種以此為界,...

  在西貢近浪茄灣的罾棚角咀,因長期受風浪侵蝕而形成了壯觀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稱,吸引了很多人前來郊遊。 當中「罾」字是甚麼意思呢?

  「罾」是一個生僻字,音「曾」,解作魚網。

  「罾」字乃形聲字,從四,從曾,其本義是一種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魚網。《說文》:「罾,魚網也。」《莊子·胠篋》:「釣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

  「罾」字也可配上與捕魚或捕魚工具相關的字,作動詞或名詞,如攀罾,即攀拉魚網;罾口,即網口;罾古,泛指...

阿嬤

   不同地方對女性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北方人稱「婆婆」相等於南方的「家婆」外,「阿嬤」現代多被指為祖母/外婆,但舊社會則是其他含義。

  「嬤」(音:mo)這個詞在舊社會專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儀年幼時被帶入宮中當皇帝時,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稱之為「二嬤」。

  然而,現代人則將「阿嬤」視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閩南語、客家話、潮州話、粵語等方言中,「阿嬤」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話、閩東話、閩北語則通常表示祖母。

  日...

飯甑洲

  在西貢近浪茄灣的郊遊勝地罾棚角咀,有一個外形似飯團的三角小島,那個區域叫做飯甑洲。飯甑洲的「甑」,也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字,不過,就與「飯」很有關係。

  「甑」(音:曾或贈)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有一個成語為「甑塵釜魚」。甑、釜,皆為煮食炊具。這個成語指漢朝書生范冉,因為家境清貧,很久沒有燒飯,以致蒸飯的炊具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的意思。

  不過,「甑」除了是煮食器材外,...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勝地之一,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則是熱門路線。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如《詩·小雅·小明》中的「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梁惠王上...

吂食五月糉 襖袍毋入甕

  廣東人有一句話:「未食五月糉,寒衣無入櫳」,客家話也有一句相近的諺語,大家又知道嗎?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糉,襖袍毋入甕」了。

  在農耕社會,端午節前後,是冷與熱的分界線,端午節前若是天氣變熱的話,老人家都勸說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為天氣有可能還是會寒冷的;待真正吃過五月糉,天氣才真的漸漸變得炎熱,厚衣服和棉襖就要收起來了。

  

 

四月八 龍船透底挖

  這句話是廣東民間諺語,就是說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村民把龍船起出來,為端午節龍舟下水作準備。

  龍船為甚麼要「透底挖」?這與端午節的第一個傳統習俗——「起龍」有關。

  廣東地區水系發達、河網密布,龍舟競渡的風俗已有上千年歷史。為了保護龍舟免受潮濕天氣或蟲蛀等影響,會把龍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減少龍舟木與空氣的接觸,達到保護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從河底挖出來的日子了。為顯隆重,...

端午糉古稱甚麼?

  端午節傳統美食是糉子,原來古時不叫糉子,是甚麼呢?

  答案就是角黍了。

  糉子古稱「角黍」,與其形狀、材料及古代祭祀文化有關。

  先秦至漢晉時期,糉子主要用黍米(黃米)製成,而非現代常用的糯米。

  《說文解字》記載:「黍,禾屬而黏者也」,是糉子的主要材料。

  「角黍」的名字,早於西晉周處《風土記》已有記載:「仲夏端午,烹煮角黍」。

  至於糉子為何是...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