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食指與食物有關?

編輯︰紀小婷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第二根手指叫做「食指」,這個「食」字同食物有無關係呢 

出自中國文化古籍《左傳》

  據說古代時候,人們還未發明筷子,都是用手進食。第二根手指最為靈活,所以進食時,經常會將它伸出來,用來蘸湯水、食物,放到嘴中品嘗。久而久之,這根手指就被稱為「食指」了 

  其實「食指」一詞早在春秋《左傳》中已有記載,也是成語「食指大動」的出處。 相傳春秋時期,鄭國的貴戚公子宋每次只要食指一跳動,就必定食到山珍海味他出使晉國,食指一動,便吃到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結果就嚐到天鵝肉。後來「食指大動」就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美食當前。

  還有一個成語,大家可能比較少聽,叫做「食指浩繁」,意思指家中吃飯的人多,比喻家中需養活的人口多。所以,食指這個名,在中國文化中的確與食物有莫大關聯。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趣讀中國文化|夫妻為何叫「兩口子」?

趣讀中國文化|「男左女右」有依據嗎?

趣讀中國文化|小巫見大巫 兩位巫師比法術?

1:30

趣讀中國文化|中國古代也有塗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