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国文化

撰文︰纪小婷

  敦煌莫高窟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是中国文化的奇观;同时,它饱受风沙和环境的侵蚀,正在不断退化消逝,被称为“看一眼少一眼”的风景。而用现代技术留存敦煌壁画,保育这个大漠中的中国文化,正是80后数码画师俞天秀每天的工作。 

敦煌壁画 蕴含丰富中国文化  

  俞天秀学习的是电脑专业,本可以选择更发达的城市、更体面的职业,但他20岁时来到沙漠中的敦煌,一留就是12年。当时,他看到一组1908年和2011年的壁画对比相片,才一百年,很多壁画都严重剥落退化了,壁画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也将随之消失。俞天秀感到触目惊心,他意识到:通过数码化把敦煌的现状永久记录下来,迫在眉睫。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外观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是中国文化的奇观,被称为“看一眼少一眼”的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究竟如何数码化?俞天秀和团队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画拍摄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有了数码信息,就可以利用展览、AR技术等方法,在洞窟之外再现壁画的全貌和细节,供游客欣赏。一方面,这比进入洞窟看得更精细清晰,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游人进洞造成破坏,更好地将这个中国文化保存下来。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内部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图片来源:Getty)

保育中国文化 与时间赛跑   

  有人形容,这场中国文化保育活动,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有人形象地说,这是在洞窟之外,用现代技术“再造”一个莫高窟。 

  “再造”莫高窟无疑是一个精细又庞大的工程。每天,俞天秀和同事出入大大小小的洞窟,在昏暗的洞窟中,把壁画一点点拍摄下来。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再现细节,团队对壁画进行图像采集的精度是300dpi(每英吋点数),这意味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壁画,需要拍摄上千张照片。处理图像的过程也必须非常仔细耐心,像头发丝一般细的线,都要对得很整齐。因此,花一年时间采集的照片,拼接往往需要三年。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大城小事-敦煌内部摄影
要实现数码化,需要把洞窟中的壁画拍摄下来,然后利用电脑技术进行拼接修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1993年启动数码化到目前,俞天秀及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已经复原了200多个洞窟。但莫高窟有近500个洞窟,再加上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敦煌洞窟的数码化仍然是一条漫漫长路。俞天秀感叹:像我这样的80后,能否看到所有洞窟完成数码化,还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充满未知,还要忍受长年累月与洞窟相伴的寂寞,但每次只要听到有人参观时惊呼“太精彩了,太不可思议了”,俞天秀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他将一直跑下去。 

阿嬷

   不同地方对女性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北方人称“婆婆”相等于南方的“家婆”外,“阿嬷”现代多被指为祖母/外婆,但旧社会则是其他含义。

  “嬷”(音:mo)这个词在旧社会专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时被带入宫中当皇帝时,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称之为“二嬷”。

  然而,现代人则将“阿嬷”视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粤语等方言中,“阿嬷”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闽北语则通常表示祖母。

  日...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冬至大过年

趣谈中国文化|冬至为何“大过年”?

1:58

青年建筑师:保育明代建筑 留住中国文化

百年老店承传香港文化 “万顺昌”放胆尝试 

3:11

木雕制作手办 福建爷爷成当代中国“老二次元”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相关每周主题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看“自投罗网”到敦煌莫高窟的中坚力量

樊锦诗忆“自投罗网”到敦煌莫高窟的中坚力量

735个洞窟

敦煌莫高窟洞窟有咁多种?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痴人”常书鸿 放弃留法回大漠 “为它死也值!”

2:06

“再造”莫高窟 保育大漠中的中国文化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忆承上启下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忆承上启下的莫高窟人

《敦煌:生而传奇》:剧情式纪录片 揭秘敦煌传奇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