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19
香港政府于2020年8月向成年市民派发1万元,如何善用手上的1万元一度成为讨论热话。近百年前,陈振鹏的太爷跟爷爷已懂善用手头资金,经营起一间凉果及海味批发店,并取了一个极具香港文化的名号“万顺昌”,寄望日后生意顺风顺水,昌隆兴盛。这个品牌目前不止在香港经营,传统味道和香港文化更是越洋传到台湾。

无惧重头再来 香港文化不轻言败
第四代传人陈振鹏指,早年店舖在汕头经营,凭着诚信、童叟无欺的经营方针,主力做批发出口,开业不到8年就已经获得不少客人支持,生意亦都愈做愈大,在汕头买船、买仓库,直至50年代因为避难到香港定居。万顺昌在港重新开业,先从卖花生、绿豆等开始:“那时我爷爷来到香港没什么钱。入货需要资金,凉果杂货那些价值较低,所以它易做一点。海味价钱相对高一点,所以一下子你话要入货,入海味就较难。”

受惠于已拆卸的三角码头带动人流、货物进口,加上潮汕的同乡多在上环聚居,海味店一直扎根德辅道西、永乐街一带。这里自香港开埠以来,成为蔘茸海味及凉果等干货集散地,有批发亦有兼营零售,到此买卖蔘茸海味成为独有的香港文化。陈氏家族生意亦再见起色,储到充裕资金,他们就可以再次销售海味。碰巧港人收入水平亦逐步提升,生活质素改善,想吃好一点,他们的生意再次繁盛,搬大店以及购买大厦,地下经营店舖,楼上作仓库,日子平凡安逸。
香港文化与时并进 摒弃“保守”积极“求变”
陈振鹏自懂事后已经到店舖帮忙,耳濡目染下,他学会了做生意必需坚守诚信、质量,同时亦要与时并进,因应市场触觉作出调整。营商从来不可一成不变,随着内地愈来愈多公司直销海味至海外地区,陈振鹏认为香港做海味转口贸易的经营优势逐步削弱,他们从事海味批发这个角色亦变得可有可无。因此他需要想办法突围,转做零售:“我们在香港已经这么多年,我们的牌子都应该有一定历史,有一定信誉,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些品牌相关的项目,可以做零售。”

一间间老字号商店挂上花胶、腊鸭等干货作“生招牌”,以阵阵咸香味“吸客”。店内就罗列着一个个盛载燕窝及鲍鱼的玻璃瓶,价值不菲。店内以白色作为主要色彩,这是海味街区约定俗成的店舖风格,亦是传统的香港文化,唯独陈振鹏的店舖,装潢特立独行,以绿色及木色,反映香港情怀的颜色为主题。陈振鹏笑指,这就是他们建立品牌的其中一步。
保留香港文化特色与创新改革的矛盾
由批发转营到建立品牌,做零售,对陈振鹏而言可谓跨越了好多关口。单是做宣传推广已教他头痛 : “几十年来从来都不会在帐簿上看到“广告费”三个字。以前不会的!”从建立网页到网店,再到经营社交媒体,他们都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还为了应对客人的订单,特意将大厦其中一层改为网购部。

除了开支费用,他们亦都要开始顾及客人感受,解答客人疑难。同时安排送货服务等等,一个个棘手问题,都是他们以前不用面对的。虽然过程疲累,眼见这门新生意在成立3年间有所增长,他欣慰之余,令他高兴的是获得父亲的肯定。皆因在推出这轮的革新之前,他们两父都有争论过:“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成日质疑有人会上网购物? 但时当然他们现时都已经接受了,亦都证明了我们是对的。但是其实个过程当中他们是会有意见的…… 老一辈质疑我们做法是正常的,但是我觉得怎样去经历这件事,再证明给他看,才是最重要。”
家族生意不免祖辈跟后代一起参与,这也反映传统香港文化、经验的传承。经营理念不变,努力尝试新方向,也许就是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仍可以壮大、扩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