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保育明代建筑 留住中国文化

撰文︰纪小婷

  “以前只想做新建筑,每天都加班加点实现所谓的建筑梦想;后来发现乡村古建筑凋零得很厉害,就自发去保护。”这是青年建筑师越剑的一番话。在城市飞速发展、建筑中的中国文化不那么受重视的时候,他逆潮流,来到被人遗忘的乡村,希望通过修复古建筑,留住当中的中国文化。 

 

贵州云山屯村 保留明朝中国文化 

  这个乡村,说的是位于贵州安顺的云山屯村。明朝时期,朱元璋派军征战西南,30万汉人大军来到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屯兵,一代代就此生活下来。600多年来,这里还保留着明朝汉人的民俗、建筑和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被誉为是活着的历史。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明代古建筑01
贵州安顺云山屯村,至今保留明代的建筑、民俗及生活方式。(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大学时期,越剑第一次来到这裡,就被深深吸引。工作几年之后,他故地重游,却发现这些承载几百年历史变迁的古建筑,短短几年内就已经废弃和退化了很多,这让他产生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于是有了修复古建筑的念头。 

如何活化老建筑中的中国文化? 

  经过筹备,越剑于2014年成立了工作坊,招募志愿者一起参与修复。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有东北的,台湾的;专业背景也各异,有学生,有行政职员。但他们有共同的目的:为保育古建筑及中国文化出一份力。 

  至于如何修复和保育?越剑有自己坚持的理念。一方面,需要细致地调整老屋的内部结构,比如装修排水系统,增加防水层的屋面和内保温的墻体等等,让这些建筑更适合当下的发展,真正做到活化。 

  另一方面,要保留老屋的格局和材料,因为这最能反映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特点。在修复过程中,不能用机器拆房,必须手动一点点去拆,小心翼翼地分辨哪些材料需要更换,哪些可以保留。一些不再使用的老物件也尽量保存下来作展览。用越剑的话说,这是“修旧如故”,故是故事的故,也就是说,修复的老屋必须反映建筑原有的特色和故事。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明代建筑02
修复古建筑需要保留老屋的格局和材料,因为这最能反映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特点。(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各地义工支援 共同保护中国文化 

  修复老建筑得到了不少外地义工的帮助,但当地人未必意识到保护这份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发展、如何变得进步和富有,是更紧迫的事。 

  越剑往往会花费2至3倍的精力和时间,去和当地人沟通。几年下来,越剑争取到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不少当地匠人也逐渐加入修复团队。一位木匠师傅看了修复成果后感叹:“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自己不保护,还要别人来保护,这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他也开始参加工作营。 

  到目前为止,工作营已经做了6年,有150多名义工参加,先后修复了7座老屋。越剑希望能够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加进来,留住历史记忆,留住乡愁。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明代古建筑03
古建筑修复工作营已经举办了6年,有150多名义工参加,先后修复了7座老屋。(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相关标签

阿嬷

   不同地方对女性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北方人称“婆婆”相等于南方的“家婆”外,“阿嬷”现代多被指为祖母/外婆,但旧社会则是其他含义。

  “嬷”(音:mo)这个词在旧社会专指乳娘/乳母。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时被带入宫中当皇帝时,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称之为“二嬷”。

  然而,现代人则将“阿嬷”视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闽南语、客家话、潮州话、粤语等方言中,“阿嬷”表示祖母或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闽北语则通常表示祖母。

  日...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饮食中国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宁夏人吃“头脑”?

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冬至大过年

趣谈中国文化|冬至为何“大过年”?

百年老店承传香港文化 “万顺昌”放胆尝试 

3:11

木雕制作手办 福建爷爷成当代中国“老二次元”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