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舱”里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开创先河

编辑︰闻华

  四川三星堆,是中国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一,可能也是“科技”元素最多的一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被形容好似“外星人”,考古现场更出现“太空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星堆“太空舱”有什么秘密?

  香港故宫9月底开始举办“凝视三星堆”的特别展览,展出120件珍贵文物,当中近半数是近3年内最新发掘的重要文物,神秘的三星堆再一次引发关注。

当代中国-三星堆考古科技
2021年的一次三星堆考古发现超过500件文物,包括半张独特的黄金面具,约28厘米高,已有数千年历史,令网友大喊惊艳。同时,三星堆考古科技一样受到网友关注。(图片来源:Getty)

  2020年,三星堆遗址重启考古发掘工作,到2022年,在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共出土了金面具、青铜神树、丝绸等近1.3万件古蜀文明文物,惊艳世人。

当代中国-三星堆考古科技
三星堆考古“黑科技”开创先河。2020年,在三星堆遗址周边挖出一隻陶猪,激似电子遊戏“愤怒鸟”里的反派绿猪,引发热议。(图片来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微博)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三星堆考古现场出现的“太空舱”。

  这是考古团队首次启用的工作舱,配备了小型变频环境控制系统、高压微雾加湿系统等科技设施,达到恒温、恒湿的效果。

当代中国-三星堆考古科技
考古团队在现场搭建近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其内搭建恒温恒湿工作舱、考古实验室等等,将三星堆考古现场变成“高科技”实验室。(图片来源:Getty)

  工作舱搭建在需要发掘的祭祀坑上,将整个祭祀坑完全笼罩在舱内,相当于将考古现场变成实验室。舱内配备的载人工作台可自动升降,搭载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落坑、出坑。工作人员还可以趴在工作台上,悬空清理坑内文物,令考古人工作环境更舒适,亦更有益保护文物。

三星堆考古科技:电磁感应与高光谱分析

  三星堆考古应用的“黑科技”,远不止这一种,贯穿了整个考古过程。

  发掘文物之前,首先要进行勘察。电磁感应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团队探测地下金属文物的位置。

当代中国-三星堆考古科技
最新三星堆考古应用大量科技手段,在恒温恒湿工作舱内,工作人员趴在自动载人工作台上,悬空清理文物。(图片来源:Getty)

  高光谱分析扫瞄技术,可以对土壤一层一层地进行扫描,帮助考古人员发现一些“没有想到的”文物,例如丝织品之类。考古团队会因应扫描结果,调整发掘方案。

  深埋地下几千年的文物比较脆弱,如丝绸、漆器、象牙等,取出时随时可能损坏。

  考古团队在现场设立多个应急保护实验室,包括有机、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等,以便即时对文物进行“抢救”,这也是一个创举。

三星堆考古科技:3D打印文物“保护套”

  3D数码和3D打印技术,被用来给文物製作“保护套”。考古工作人员先对文物进行3D扫描,在电脑中制作成3D影像,再透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模型,根据模型为文物制作硅胶保护套。在文物出土时,就为文物贴上一层保护套,再裹上石膏,小心取出,进行修复处理,避免文物因接触空气而氧化。

当代中国-三星堆考古科技
最新三星堆考古“科技感”十足,技术、设备今非昔比。考古工作人员用3D打印技术制成1:1文物模型,并据此制作硅胶保护套,保护出土文物。(图片来源:Getty)

  对出土象牙的抢救性保护,是发掘工作的一大难点,被称为“和时间赛跑”。考古团队首次采用了高分子绷带等新技术:首先用铁丝带着棉线、纱布穿过象牙之间的缝隙;再为象牙裹上一层保鲜膜,避免“酥化”碎裂;然后用浸过水的高分子绷带裹住象牙,待其变硬固化后,将棉线、纱布绑在绷带上,就可以将象牙完好无损地提取出来。

三星堆科技-象牙
三星堆6个祭祀坑共发掘出700多根象牙,无一损毁,堪称是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杰作。(图片来源:记录片《又见三星堆》影片截图)

  文物上的细节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普通显微镜未必能捕捉到这些细节,这时就轮到“超景深显微镜”出手。

  这种显微镜能够将文物样品放大几千倍,同时进行3D扫描,拍摄3D影像。考古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疑似纺织物的残留痕迹,第一时间用超景深显微镜进行观测,看到了清晰纹路,证明三星堆地区早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使用丝绸。

三星堆科技-文物修复
在对文物展开修复前,考古团队会记录其尺寸、重量、材质等信息,每次取样后都要记录样品的提取位置、比例并拍照留存,所采集的海量信息可为日后修复、研究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图片来源: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影片截图)

三星堆考古高科技 料成行业新标杆

  三星堆目前共发现8个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曾因技术问题中断30多年,直到2020年重启。一系列最新科技手段的应用,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考古工作“灰头土脸”的印象。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三星堆考古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开创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新模式,“可以说为今后考古发掘和研究竖起一个新标杆”。

三星堆科技-对比
三星堆考古今昔对比,左图为1986年,右图为2021年。(网上图片)

  目前,三星堆已发掘的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仅占整个遗址面积的千分之二。未来,这个来自古蜀文明的庞大遗迹还会带来什么惊喜?三星堆考古现场又会出现哪些新的“黑科技”?大家都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由兵马俑考古 看中国文物保护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翻滚而不熄灭?神奇滚灯登上杭州亚运开幕式

1:39

从日用品到工艺品 「一壶一世界」的內画绝技

1:40

从河泥到千古名砚 澄泥砚工艺是怎样复活的?

10万元一条?东莞中堂龙舟有甚么特別?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相关每周主题
2:10

60件文物

陕西考古几夸张?每日出土60件文物

1:51

“太空舱”里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开创先河

100周年|中国考古大发现(上):从河南小村出发 探寻文明起源

长江口二号

150年后重见天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出水 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

烈士纪念日|科技考古追寻尘封历史 文少卿: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北周武帝宇文邕

科技考古|北周武帝宇文邕真实容貌曝光 英年早逝极可能这原因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