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02/2023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北京中南海會見著名「港產」數學家丘成桐,強調基礎科學對於科技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性,亦表示要尊重人才、營造盡展其才的環境。
中國為何如此重視基礎科學?這背後有何信號?粵港澳大灣區又如何參與其中呢?
李克強晤丘成桐|「大科學」時代 中國重視基礎研究
放眼全球,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所謂「大科學」,一般是指規模巨大,擁有高級技術裝備,並對社會、經濟、文化等產生重大影響作用的科學。在「大科學」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想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
實際上,基礎研究和基礎科學近年在國家層面非常受到重視。例如在2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強調了加強基礎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求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當中還特別提及要重視人才,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援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擔重任等。
而幾天之後的2月24日,李克強就會見了丘成桐,無疑也體現出中央對於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李克強在會見丘成桐時說,科技創新和發展需要基礎科學的重要支撑,數學是基礎科學的基礎,可以說是自然科學的皇冠。要尊重科學規律,強化基礎科學研究;要尊重人才,營造盡展其才的環境;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根據資料,年過七旬的丘成桐在香港長大,在香港接受教育,是實打實的「港產」數學家。
他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其研究對現代數學的發展有根本性的影響,對數學的許多分支都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是菲爾茲獎(Fields Medal)首位華人得主。他去年從美國哈佛大學退休,目前全職在清華大學任教。
延伸閱讀:立志為中國教育服務 丘成桐40年不問報酬
李克強晤丘成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大灣區有份參與
除了人才 ,「大科學」時代也離不開「大科學」裝置,即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近十幾年來,中國對重大科學裝置進行了系統性的布局。
根據規劃,中國目前佈局建設了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超過30個已經建成運行,部分設施的綜合水準邁入全球「第一方陣」,而粵港澳大灣區亦參與其中。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位於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是中國首台、世界第4台脈衝型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又被稱為「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探針」,能夠為材料科學、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領域提供科研平台。
自2018年建成以來,該設施運行高效穩定,先後有5台譜儀正式對外開放。
截至目前註冊用戶約4,200個,其中1/4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使用者利用它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
2022年12月26日,該項目的2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意味着項目前期立項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該項目主要建設11台中子譜儀和實驗終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
二期工程建成後,裝置綜合性能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研究的要求,勢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能力。
總結而言,國家重視和發展基礎科學,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設備等方面,都將發揮自身優勢、融入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