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榫卯是甚麽?

編輯︰流螢

  在中國傳統木建築中,有一種叫做「榫卯」的結構,其特色是不使用釘子就能穩固物件和建築,十分神奇。究竟「榫卯」的原理是甚麽?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榫卯」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通常應用在木建築、家具以及其他木製器械中。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以構件上形成的凹凸部分結合而成。

  構件中凸出的部分叫做「榫」或「榫頭」,而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榫眼」或「榫槽」,首先將其中一個「榫」插入另一個「卯」中,兩者咬合並固定,便組成了「榫卯」。

  雖然在「榫卯」結構中,構件之間嚴密扣合,環環相扣,然而,它們卻不是牢牢地扣在一起,而是擁有可活動的彈性空間。

  這種「彈性結構」性質,能讓建築在遇上地震的衝擊時,隨着地震震動,建築部件彼此錯動,從而緩衝撞擊。

  這便是為何中國許多已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建築歷經風雨仍可屹立不倒,令人不得不敬佩古代匠人的建築智慧。

中國傳統「榫卯」結構
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包含榫卯技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趣談中國文化|「三人成虎」是指三個人變成老虎?

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亭是?

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橋是?

趣談中國文化|「連中三元」有多難?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