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落實「一國兩制」,使香港維持原有的制度50年不變。

  「一國兩制」,是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就是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法》第五條條文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一國兩制」這構想,原是為了處理兩岸統一而出現。1981年時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台灣回歸的九項建議。到了1982年,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提出「一國兩制」此說法:「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種制度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破壞他們那個制度。不只是台灣問題,還有香港問題,大體上也是這幾條。國家的統一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願望。」

 

回歸紀念柱

  香港回歸紀念建築物之一,便有回歸紀念柱,它其實是甚麼呢?   不同於其他紀念回歸的建築,回歸紀念柱並非由政府負責興建,而是由八鄉鄉事委員會會員自行斥資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間籌建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建築物。

  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元朗八鄉上村公園,柱上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題字,上面書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的金漆字。

  回歸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歷史時刻,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海外赤子,揚眉吐氣;五洲之內,友好仁人,無不關注此世紀盛事。近者悅,遠者來,盼一睹交接之盛典,視躬...

香港回歸紀念塔

   大埔海濱公園,有一座高32.4米的香港回歸紀念塔,回歸塔牌匾由前新華社分社社長周南題詞。   紀念塔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分上下兩層,設計為螺旋形建築。遊人登上紀念塔,可將吐露港迷人景致盡收眼底,更可以遠眺八仙嶺及馬鞍山的景色。而這座建築物建於大埔海濱公園裏,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

  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正是當年英國接管新界時英軍登陸之處。

  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政府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在1899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而當時這批英軍登岸的地方正是現時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之處。

 ...

香港回歸:1997年

  1997年,中國開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至於為何是1997年呢?這就與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有關。

  在19世紀末,滿清政府積弱,外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佔中國土地。1898年,當時英國政府趁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租借」名義強佔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為期99年,而這個所謂「租借期」結...

禮賓府

   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的香港禮賓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也曾是港英政府時期多任總督的官邸,稱為香港總督府,簡稱港督府。

  總督府建築工程於1851年展開,歷時4年。第一位入住總督府的人就是第四任香港總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而在不同時期,總督府都有不同的擴建工程。1995年,此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迹,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後,總督府易名為香港禮賓府,成為行政長官的官邸。...

港人治港

  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落實香港於1997年回歸祖國。其後數年有幾個詞彙不斷在香港人口中出現,其中一個就是「港人治港」。

   「港人治港」是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於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解決香港問題而設計的。這是指香港在回歸後成立特別行政區,當中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香港永久居民組成,而非由中央人民政府派內地人員出任。「港人治港」,就是要香港人當家作主。

   關於「港人治港」的論述,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早於1984年會見香...

行穩致遠

  回歸25年來,間中會在報章看到「行穩致遠」這個四字詞。究竟它是甚麼意思?與「一國兩制」的實踐有何關係?

  「行穩致遠」是中國古代漢語。古有明訓:戒急用忍。行穩致遠意指在長遠征途中有平地也有險坡,若想行得更遠,應先行得穩,須隨時看清外界環境變化。然而,穩不代表是慢行,而是應快時快,該慢時則慢。

  2017年6月29日,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香港巡視,在香港機場發表的講話。當時習近平...

馬照跑 股照炒 舞照跳

  香港回歸25周年在即,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耳熟能詳的詞語。不少人一定記得「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這句話。這是出自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說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他向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解釋「一國兩制」的意思時,便用了「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這個十分形象化的比喻,令到戴卓爾夫人及英國立即明白所指。

  香港有過百年的賽馬文化,賽馬多年來深受港人歡迎,甚至在疫情下賽事仍然有舉行,真正是「馬照跑」,賽馬投注額不...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啞子」有多少歇後語?

  啞子,就是啞巴,即不能說話的人。若不能說話,所有感覺都說不出來,只有自己承受,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

  不知是否因為這樣,有關「啞子」的歇後語有不少。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想大喊出來卻做不到,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啞子學發音」又會得出甚麼結果呢?啞子不能說話,發音只能依依呀呀,那就有「啞子學發音——噏得出就噏」,表示那些口不擇...

「三月的桃花」下一句是甚麼?

  三月是花兒盛放的季節,與之相關的歇後語也有不少,有一句「三月的桃花」,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桃花通常在三月盛開,花期短暫,通常只有幾天到一周左右。這種自然現像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盛期短暫,美好時光難以持久。

  桃花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徵著美麗而短暫的事物。例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這種象徵意義也體現在歇後語中,成為對生命或社會...

「任劍輝」猜一歇後語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是任劍輝嗎?」是甚麼意思呢?

  任劍輝是粵劇界無人不識的名伶,很多人都好想像她一樣大紅大紫。

  但如果有人對你說:「你是任劍輝嗎?」卻有負面含義,這是為甚麼呢?

  原來「輝」字諧音「揮」,任劍輝諧音「任·劍·揮」,就是「拿起劍來任意揮動」的意思。

  於是就衍生出一條歇後語:「任·劍·揮——亂咁亮劍」,便是用來形容人太衝動、胡亂...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三月裏扇扇子」下一句是甚麼?

  說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裏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呢?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清風送爽,人們搖起扇子,感受陣陣清風吹來的快意。於是,便有「三月裏扇扇子—滿面春風」這句歇後語,描繪出人們在春日裏心情愉悅、滿臉笑容的狀態。

  「滿面春風」這詞語最早見於宋代程節齋的《沁園春》詞:「滿面春風,一團和氣,發露胸中書與詩。」後來,元代王實甫在《麗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

  有沒有聽過中國一句有趣的歇後語「三月天孩子臉」?下一句是甚麼呢?

  這句話是一句民間諺語,在農村地方經常聽到,不過不是陽曆的3月,而是農曆3月份,大約就是陽曆的4月。

  意思是:到了農曆3月之後,可能會遇到頻繁的陰雨天氣,原本上午是晴空萬里,結果下午就開始暴雨連綿。而農曆3月正是播種的時候,雨水較多的話,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農民最害怕農曆3月的天氣。

  農曆...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典故,背後有一個相當凄美的傳說。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俗語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指有些東西是天意難違的,就像下雨,沒有人能夠阻擋,但娘親已為人母,真的要再嫁人?也是天意難違嗎?

  話說有一個書生叫朱耀宗,年幼喪父,母親見他十分聰慧,便把他送到張中舉老師那裏讀書。朱耀宗不負眾望,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更高中狀元。皇上見到他一表...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可能你也曾經望出窗外,看見左邊的天空陽光普照,右邊的天空卻下起雨來,跟「東邊日出西邊雨」一樣,這現象好像不是晴天,但其實晴天仍在,而這個「晴」也跟「情」相關聯。

  這是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全文: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篇描寫少女情懷的詩歌。在青青楊柳的江邊,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他一邊朝着江邊走來,一邊唱着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意思呢? 看到天上驟晴驟雨的天氣,東邊出着太陽、西邊下着雨,...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做冷欺花 將煙困柳 千里偷催春暮

  春天天氣乍暖還寒,古詞有這句:「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寒冷竟能「霸凌」花兒?

  這句話出自宋代詞人史達祖的《綺羅香 · 詠春雨》。首五句仔細描寫春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裏欲飛還住。」

  做冷欺花:春雨挾着冷氣,彷彿故意「霸凌」早開的花朵,使它們受到寒意的侵擾。這裏透過「做冷」和「欺花」賦予春雨一種冷峻、無情的特質。

  將煙困柳:春雨帶來的霧氣瀰...

好雨知時 萬金欲買初無價

  古人描寫春雨,會媲美為「萬金」,或是「無價」品,字句還有優美。這兩句出處何在呢?

  這兩句出自《點絳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學家王惲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好雨知時,萬金欲買初無價。

  種花才罷,似為芳枝下。

  花重宮城,好個風人雅。

  從飄灑。探花走馬。明日春如畫。

  這首詞以「春夜喜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詞中「好雨知時,萬金欲買...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天雨水特別多,有不少古詩詞都有描寫春雨的情景,著名的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甚麼特別之處?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代表作《滁州西澗》,原文是: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透過描寫滁州西澗的幽靜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內心的寧靜與孤獨。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描繪了澗邊的幽草與樹叢中的黃鸝,營造出一種清幽...

天涯何處無芳草

  形容不必過分眷戀某些人或事物,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原來這句話與春天有關,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原詞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暮春時節的景色與情感,當中「天涯何處無芳草」成為千古名句,字...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來臨,大地回春。在古詩中有很多生動的描寫,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兩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全詩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人描繪了早春時節西湖的美景。詩人從孤山寺北出發,沿途看到早鶯、新燕、野花、淺草,從中感受到春天...

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要計劃一年大計,在春天進行是最理想的,要計劃好一天的事情,則清晨時分進行也是最佳的。

  我們常聽到這句話「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南朝.梁蕭繹《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廣賢文》:「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寅。」

  中國以農立國,對農耕十分重視,農耕亦跟天氣季節息息相關。在二十四氣節之中,以立春最為重要,立春為二十四氣節之首。立春...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兩句是甚麼?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詩《四時不讀書樂》,雖然出處不詳,但絕對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上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一次題為《論讀書》的演講中已引用過,到今時今日這首打油詩依然瑯瑯上口,可見它確實道出莘莘學子的心聲。

  《四時不讀書樂》首兩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下兩句是什麼呢?原來流傳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氣爽正好耍,嚴冬難耐望來年」,以及「秋有蚊...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

   「春風風人」意思是像春風一樣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樣滋潤着人。這句話看似形容天氣,實際並不是。

  這兩句話出自西漢劉向《說苑 · 貴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這句話並不是形容天氣,而且形容及時給予他人幫助。背後故事還與齊國相國管仲有關。

  春秋時期,梁國相國孟簡子因罪逃到齊國,齊國相國管仲親自出來迎接。管仲知道孟簡子原有門客三千,現在卻只有三個跟隨他,...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中國古代有不少詩句都以梅花為題,著名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具體有甚麼含意呢?

  宋代王安石《梅花》,全句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着嚴寒獨自盛開。 「牆角」顯示梅花生長的環境偏僻,不引人注目,但梅花毫不在意,依然獨自開放。這裏既突顯了梅花的孤獨,也展現了它不畏嚴寒的堅韌。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要怎樣才知道大地回暖?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刻畫在畫或詩中,讓一幅幅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躍然於紙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精通畫畫,常能把眼前美景用畫筆呈現出來。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綻放了兩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鴨子悠然暢泳,於是就用畫筆把這瞬間描繪下來。

  後來,詩人蘇軾又在此畫上題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便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如今...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本無色,用「綠」來形容的確夠特別,究竟出自哪名句呢?

  這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這句詩描繪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得極為巧妙,不僅描繪出春風吹拂下江南大地一片新綠的景象,還賦予了春風以情感和生命力。詩人透過「又」字,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對...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在古時頗為昂貴。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的重視。

  延伸...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