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編輯︰紀小婷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一問三不知」是指某人對事件毫不知情,雖然這句話大家都經常掛在嘴邊,但為何是「三不知」,而不是「四不知」、「五不知」?「三不知」又到底代表哪三件事呢?

中國文化古籍《左傳》首提「三不知」

  「三不知」這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根據古書《左傳》記載,講的是關於晉國軍隊攻打鄭國的故事。

  當時,晉國的執政大臣荀瑤準備率領軍隊攻打鄭國,其祖父荀文子卻認為不宜輕舉妄動,並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段話意思是指,在仁人君子進攻謀略時,必須清楚整件事情的開始、中間的發展和結局(即始、衷、終)後,才可決定攻略。如今我們對這三部分都不知道,就打算進攻,這樣不是很難嗎?由此可見,「三不知」指的是對開始、發展和結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姚福曾在《青溪暇筆》一書中寫道:「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意即「一問三不知」指對事情的始、中、終全不知曉的說法出自《左傳》,再次印證了中國文化中「三不知」的意思。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中國文化-成語-一五一十

趣談中國文化|「一五一十」是形容數錢?

虎年春節-虎年新年-新年賀詞

5個虎字成語 讓你的新年賀詞與眾不同

VR譯作「靈境」?盡顯中國文化韻味

趣談中國文化|到底甚麼字值千金?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