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7-20
你能想像得到嗎?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捐出的心臟不再是冷凍,而是活生生仍在跳動!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剛成功完成了這項名為「無缺血心臟移植手術」(non-ischemic heart preservation,NIHP),是全球首宗成功移植的案例。成功案例大大減低移植器官的損傷,亦大大廣闊了捐獻心臟者的年齡層,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又創出一個領先全球的醫療創舉。
傳統移植手術,從捐獻者身體內取出的心臟,會停止跳動,必須進行即時的冷藏。心臟因為離開身體,無可避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損傷,可能會導致手術後心臟功能不全、功能失去,嚴重的話甚至會令接受移植的病人死亡。至於「無缺血心臟移植手術」是指捐獻者的心臟在取出來之後,維持供血,令其保持跳動運作,使其功能得以維持接近正常水平,然後在盡量不損害心臟功能的同時將心臟移植到接受一直的病人體內,以保證捐獻的心臟仍能以最佳的狀態運作。
缺血心臟移植超過6小時 病人風險大增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一院)副院長何曉順說,心臟缺血時間超過6小時,手術風險便會大大增加,因為心臟是對缺血損傷最敏感的器官,比任何一個器官更容易做成移植手術失敗。
中山一院成立了小組,探索了一套全新的心臟移植技術流程,能夠把從捐獻者切除出來的心臟做成一個體外血液循環系統,做到心臟正常運作的無缺血運作狀態。
無缺血心臟 自成體外供心血液系統
那是捐獻者與被捐獻者同時在醫院進行的手術。外科醫生先從捐獻者身體置管和阻斷心臟血管,進行體外供心灌注程序。心包腔內的供體心臟,就在人工體外供心血液循環系統下,保持跳動及運作,同時保持正常溫度,即時被送到移植受體手術間。
然後,醫生小心把一直跳動着的心臟移到受體病人的心包腔內,接駁體內血管。這次中山一院的移植手術歷時4小時半,病人手術後36小時拔除了氣管插管,超聲波心電圖顯示心臟射血比例從手術前16%上升至78%,心臟與身體各器官功能都順利恢復。
無缺血心臟移植技術 可應用於肺腎等器官
美國移植手術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 Surgeons)主席Nancy Ascher醫生表示,除心臟外,「無缺血(NIHP)」器官移植技術可以廣泛應用在肺、腎等移植領域。
中山一院較早前已成為肝移植、腎移植進行「無缺血移植」,現在加上難度最大的心臟也成功以無缺血移植,令中山一院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體系在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
延伸閱讀:中國綿羊冷凍胚胎移植成功
在人體器官移植中,心臟移植難度最大,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心臟供體少,大於45歲的心臟基本不能用,肝臟和腎臟即使過了50、60歲,只要功能完好還可以使用;二是心臟是缺血時間承受最短的器官;三是容易出現手術後排斥和感染。
「無缺血心臟移植手術」技術的成功,無疑擴闊了心臟移植的領域。
可用年紀大的心臟 大大提高移植機會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屬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系統生命科學和生物醫生檢索系統PubMed(Public Medicine)中的一則醫學文章,中文譯為《捐獻者年齡對缺血性心臟移植存活的影響:器官共享數據庫聯網的分析》,當中分析了0-19歲、20-33歲、34歲以上三個年齡層捐獻者對缺血性心臟移植成功的影響。文章總論表示捐獻者愈年輕,心臟缺血承受的時間愈長,心臟移植存活及成功就愈大。
「非缺血」心臟移植技術,令心臟不用承受缺血帶來的損傷,那就是說可以使用年齡較大的捐獻者心臟,移植成功率亦能大大提高,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又一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