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阳红10号”到“雪龙2号” 四代考察船见证中国极地探索

编辑︰许可

  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南极,至今使用了4代考察船;从最初“临时拉夫”、抗冰能力欠奉的“向阳红10号”,到目前世界顶尖、能双向破冰的“雪龙2号”,她们见证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发展。

第一艘极地考察船没抗冰破冰能力

  中国对极地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了太多。以南极来说,西方从17世纪后期就开始探索这片神秘土地,且从未中断。

  1959年,美、苏等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约束各方在这片最后净土的活动,例如规定南极只用作和平目的、冻结领土主张等等。而中国虽然1971年已恢复联合国席位,并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却长期是南极的“旁观者”,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才成为该条约缔约国。

“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研船,运行极地考察任务前曾参加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1999年,她改装成航天测量船,更名“远望4号”,曾参与神舟飞船测量任务。2007年,该船撞船损毁,后被用作靶船,终被拆解。图为运行南极任务时的“向阳红10号”。(网上图片)

  惟缔约国只能算是“外围会员”,因为在相关会议中,只有“协商国”才可参与讨论实质内容和参与表决,而成为协商国的条件,是这个国家必须曾独立开展南极考察,并在南极地区建立常年科考站,当时的中国未达到要求。

  要突破窘境,也为了科学研究,中国决定尽快派出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并在南极圈外的乔治王岛,建立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

长城站在1984年12月31日奠基,至1985年2月20日完成。图为长城站的奠基仪式。(网上图片)

  当时的现实是,中国除了欠缺极地考察经验和相关设备,适合远征南极的交通工具也欠缺。为此,当局只好“临时拉夫”,由曾运行航天科研任务的“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以及海军的J121打捞救生船,合组南极考察编队。

  这两艘船没法破冰、抗冰,根本不具备冰区航行能力,大家只能依仗“向阳红10号”的1.3万吨体型,趁着南半球夏天,尽量向南极方向前进,个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极地号”由芬兰二手杂货船改装

   后来大家都知道,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队伍在1984年11月出发,过程虽然惊险,却总算完成目标。但任务中曾经驶近南极半岛水域、刚刚触及南极圈范围的“向阳红10号”,已因恶劣天气和海况致船身受损;该船修复后再没用于极地科考。

  第一次南极考察之后,当局1985年从芬兰买入一艘有抗冰能力的8,000吨级二手杂货船,再自行改装。该船随后更名“极地号”,成为中国第二代极地考察船。

“极地号”抗冰能力有限,运行6次南极任务后退出极地考察船序列。图为“极地号”1989年1月5日遇到特大冰崩,船体一度被浮冰围堵。(网上图片)

  1986年,“极地号”首赴南极,圆满完成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东部的中山站建设任务,之后她又参与了5次南极考察,直至1994年退役。

  事实上,随着中国科考向南极腹地推进,属于货船设计、且船龄已大的“极地号”,面对高纬度的严重冰情也力不从心。

“极地号”1989年1月把2,300多吨物资运卸到南极大陆,用于建设中国南极中山站。(网上图片)

  要知道抗冰和破冰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前者只可以在浮冰海面航行,不具备在冰封海面开拓航道的能力;以“极地号”作为极地科考船,只是当时国力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接下来,大家较熟悉的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出场了。该船由乌克兰建造,原设计为运输用途破冰船,1993年完工后被中国购入改装成极地考察船,翌年首次开赴南极。

“雪龙号”曾参与极地营救行动

   “雪龙号”排水量超过2万吨,能以1.5节(约每小2.78公里)航速连续冲破1.2 米厚的冰层,可以更深入极圈,受到的限制较少。

  她的设备也比“前辈”好得多,能搭载直升机配合任务,又设有大气、水文等数据处理中心,以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让中国的极地考察更专业化。

“雪龙号”排水量达到21,250吨,比“雪龙2号”还要大。(网上图片)

  截至2022年,“雪龙号”已参加了30多次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

  说到“雪龙号”,不能不提她曾参与的国际性营救行动。2013年12月24日,一艘载着澳洲(澳大利亚)、英国游客的俄罗斯考察船,被困在南极海域,情况危急。

  接到求救信号的“雪龙号”和其余两艘破冰船马上赶往营救,但率先赶到的“雪龙号”因为现场冰层太厚,一度无法靠近俄罗斯考察船,几经周折至翌年1月2日才派出直升机,分批把该船52名乘客转移到安全地方。

“雪龙号”营救行动曾被各国传媒广泛报道。图为“雪龙号”的“雪鹰12”直升机接载俄罗斯考察船游客。(网上图片)

  成功救援后,“雪龙号”自己却一度受困于浮冰之中,一度险象环生。直至1月7日,她才因应冰况行动突围,安全驶到清水区,为营救行动画上圆满句号。

  据报道,“雪龙号”营救游客的故事将被拍成电影。

  另外,2014年3月马航MH370在南太平洋失踪,正在澳洲珀斯补给的“雪龙号”马上赶赴相关水域,加入搜救行列。 

极地考察船进入“双龙出海”时代

  踏入21世界,中国已在南极建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科考站,北极则有黄河站,在罗斯海沿岸的第5座南极科考站也预计2022年完工。单单一艘“雪龙号”,已难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

  为此,中国决定自行建造一艘更先进的破冰船作为极地科考船,这就是2017年动工、2019年交付使用的“雪龙2号”;这亦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大型破冰船。

“雪龙2号”能以2至3节航速,连续破开积有0.2米雪的1.5米厚冰层,足以应付全球大部份海区。图为下水前的“雪龙2号”。(网上图片)

  “雪龙2号”排水量虽然只有1.4万吨,却凝聚了科技,是全球设备最先进的极地科考船之一。更重要的是,她能双方破冰,且破冰能力远胜“雪龙号”;破冰能力的突破,会直接带来极地科考作业模式的改变。

  2019年10月9日,“雪龙2号”首次开赴南极,还于11月和“雪龙号”组队,一起破冰前行,向中山站进发。

  “雪龙2号”和“雪龙号”极考察船同时服役,进入“双龙出海”时代,大家可以预期,中国极地科考肯定会加快脚步,并将走向世界前列。

“雪龙号”和“雪龙2号”2019年11月首次组队运行任务,预料这情况日后会继续出现。(网上图片)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首例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

2:13
当代中国-科学探索-极目一号浮空艇

“极目一号”浮空艇征服珠峰 9千米高空观测有何作用?

2:11
当代中国-科学探索-北斗系统短报文

中国北斗导航“独门绝技” 短报文让人们永不失联

2:19

干热岩发电是什么?它将改变中国能源格局?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相关每周主题

从“向阳红10号”到“雪龙2号” 四代考察船见证中国极地探索

1:48

极地科考船人性化设计 “雪龙2”Wi-Fi全覆盖 菜式不重复

第一艘国产极地考察船 “雪龙2”双向破冰全球独有

七下冰洋 26天建起长城站 南极拓荒者郭琨

秦岭站

中国南极新考察站开站 命名“秦岭”有两大考虑因素

2:05
当代中国-科学探索-南极种菜

中国在南极建高科技菜园 每天收获1公斤新鲜菜

「中国种不了榴莲」魔咒被打破!国产榴莲「树上熟」 香甜饱满不输进口?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