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2-09
中国位于南极的新考察站周三(7日)正式开站,并以“秦岭”命名。
这座考察站与秦岭山脉同名,原来背后蕴含深意,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亦体现出考察站所在地理位置的特征。
南极秦岭站|中国第5座考察站 建设6年后正式开站
秦岭站是中国第5个考察站,于2018年2月7日奠基,原定计划是在2022年建成,后延迟至今年开站。
据介绍,之所以会命名“秦岭”,有两大考虑因素。一是秦岭为横贯中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更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二字家喻户晓、知名度高。与此同时,新考察站所处区域是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Inexpressible Island,又译难以形容岛、难言岛),当地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与秦岭山脉“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秦岭山脉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拥有“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等美誉,也是地球上罕见鸟类朱鹮的唯一营巢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而秦岭站的设计理念绿色、环保、节能相契合,展示中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的良好形象。
除此之外,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更透露,中国的南极考察站命名,背后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体现时代特点、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为体现南极地形特征、以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山系命名的规则。
按照上述规则,结合罗斯海的地理特征,当局在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后,最终决定命名为秦岭站。
南极秦岭站|中国南极最大考察站 四大特色助科考
秦岭站是中国至今面积最大的南极考察站,亦是第一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除了够大,秦岭站相当先进,具有指挥调度、海洋实验室、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信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样品间、装备间、野外支持中心、数据中心等多种功能,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
秦岭站拥有拓展考察范围、支持智慧科考、实现长期观测、整体保持绿色环保共四大鲜明特色,极大地助力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
秦岭站在设计上着重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
它还采用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
长期观测方面,秦岭站的海洋实验室以具国际水准海洋研究平台为定位,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Terra Nova Bay)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可进行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最后在环保方面,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同时,秦岭站集成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堪称以“绿色”来运转。
延伸阅读:改革开放后闯入南极 中山站体现中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