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8/02/2024
2021年,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为中国未来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进方向,描绘出发展蓝图。
发展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来实现?“十四五”专题系列文章民生篇,从民生领域的不同范畴为大家解读。
本文为民生篇的第4篇文章,主要聚焦中国教育及就业领域的政策措施。
十四五民生篇|提高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你知道中国的劳动人口,平均读过多少年书吗?在“十三五”规划结束的2020年,这个答案是10.8年,大约是高中二年级水平。
“十四五”规划围绕教育,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订下一系列目标,其中就包括到2025年,将这个数字,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3年。
首先,所谓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当中的“劳动年龄人口”是指社会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16岁至59岁)的人口;“受教育”的范围则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但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
这个数字,是反映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综合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大约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的水平,接近高中毕业。
提高这个数字,意味着有更多高质素的人才,不仅有助中国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亦影响深远。
当然,要推动教育,重要的不仅在于提高这一个年限,而且还涉及许多不同层面的工作。“十四五”规划在宏观上就主要聚焦教育领域的五大层面。
五大层面均有提出多方面举措,包括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等,还有要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以及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更订下了三大具体目标数字。
“十四五”期间,国家亦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在普惠性幼稚园、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五大项,都提出要求。
第一项围绕普惠性幼稚园,“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提出,要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学位400万个以上。
基础教育方面,则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同时,亦在边境地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
关于第三项职业技术教育,就包括支持建设200所以上的高水平高等教育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和60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
高等教育方面,该工程提出要加强“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
至于最后第四项产教融合平台,“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提出,要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此外,亦要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十四五民生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
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在“十四五”规划中,紧接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之后的内容,就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中有三大方向以实现目标,分别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而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围绕就业,“十四五”时期有一系列主要目标。
十四五民生篇|完善收入分配 增强人民幸福感
对大部分人普通人来讲,教育和就业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提高收入,这也是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
“十四五”规划,亦提到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出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包括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等;
同时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即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十四五”亦提到,要完善再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从教育到就业,再到收入,“十四五”规划提出一系列举措和目标,提升国民素质、拓展人口质素红利,期待国家的发展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