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9-18
新中国成立75载,风雨兼程,沧桑巨变。“非凡75年”系列专题,梳理中国在科技、政经、文体、环保4大领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突破和发展。
本文是文体篇第2篇文章,带你了解新中国发展群众体育,从提高国民身体质素,到现在全民健身的历程。
非凡75年|发展体育 增强人民体质
近代中国曾被称为“东亚病夫”,国家衰败,国民体质羸弱,体育运动只属极小部份人,大多数老百姓没有参与的机会,甚至没有体育健身的概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受到当局重视。开国大典后20天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便提出了“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方针。
1952年,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的任务和方向。
此后因应社会发展,培养专业运动员、着重比赛成绩的竞技体育渐受重视,惟当局发展群众体育的脚步没有停下;群众体育,就是面向普罗大众的体育运动,它除了要增强人民体质,亦能丰富大家余暇生活。
非凡75年|广播体操是群众运动起步点
发展群众体育,除了要增建、改善场地设施,亦强调大众参与,而1951年开始推行的广播体操是起步点,亦是第一个热潮。
广播体操的动作简单、科学、有效,目标人群广泛,对场地等条件要求低。在当局全力推广下,全国各地的学校、厂矿、机关,少则一二十、多则数百上千人,每天迎着朝霞,一起在广播音乐的伴奏下做体操,活动筋骨。
半年后《人民日报》的文章给予肯定,称“这一体育运动在增强人民体质上收到相当效果”。
更重要的是,广播体操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体质健康的意识,主动参与其他体育运动的人愈来愈多。
延伸阅读:百年奥运路 一个体育大国的崛起
非凡75年|北京奥运带动民众运动热情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运动健身方式愈发多元,而影响好几代中国人的广播体操也不断调整、进步,至今仍发挥着相当作用。
另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全国运动会(全运会),到后来中国举办的亚运、2008年北京奥运、2022年北京冬奥等等,大型运动会总会带动民众的体育运动热情。
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当局乘着热潮,确定每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日期)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当然不是要所有人都把肌肉练得结实粗大,而是要进一步推动民众多做运动,有健康身体。简单来说,是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这是当局推广群众体育的初心。
非凡75年|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4年,“全民健身”更上升为国家战略,各方面资源、建设全面配合。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全民健身”有什么成效?数字最能量化答案。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68万个,“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5亿。预计到了2035年,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民众比例将提升到45%以上,按14亿人口推算,这将是6.3亿人。
当局对“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有明确定义,即每周3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并有一定强度。
非凡75年|以村民为主 “村BA”火爆
若把体育锻炼的频率稍稍放宽,数字会更为亮眼。根据2022年的数字,中国7岁及以上人群中,每星期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练的比例为67.5%;此年龄段人口约13亿,等于每周体育锻练的有8亿多人。
此外,当局根据各年龄段民众的身高体重标准、台阶指数(上下台阶运动)评分、纵跳评分等等,制定“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2年底城乡居民的合格比例达到90%以上。
踏入21世纪第3个10年,源自贵州的“村BA”(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和“村超”(美丽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异常火爆。
以乡村居民为主的运动员热情比赛,现场和网上观众看得投入,这份“我运动,我参与”的健康和快乐,正好为全民健身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