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看當下中國人怎樣選擇未來

編輯︰黃皓頤

  中國人在當下怎樣選擇未來?今天的中國,已經選擇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例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參考西方代議制,西方那叫國會。我們也選擇了誕生於西方的經濟制度,也就是現代生產關係的體系,我們叫市場經濟的體制。100多年來,中國近代史做了這兩件大事情。

王德峰看中國向西方學習100年:「被逼現代化」的國家

中國汽車製造業發展迅速,2022年1月至8月的汽車出量達191萬輛,已超越德國,僅次於日本,而汽車出口最多的國家包括墨西哥、智利、沙地阿拉伯、比利時等。圖為 2022年11月在江蘇連雲港東方碼頭停泊的準備出口車輛。(圖片來源:Getty)

  當然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從「五四」時候開始,向西方學習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向西方學習的文化運動,從西方找來了「老師」,不僅是「德先生」和「賽先生」,而且引進西方的哲學,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引入了中國,也就是說在思想文化的領域裏面,我們向西方學習了很久了,也有100年了。

  這100年來向西方學習,對中國的進步,當然有很大的意義。這個進步,它的標準是西方設定的,因為我們是「被逼現代化」的國家(從封建制度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中國就在不斷追趕西方的標準)。

  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就是工業化,工業化的前提就是必須引入市場原則,引入這個資本的邏輯,儘管我們有過一段不短的時期,就是毛澤東時代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但是這一個時代,仍然屬於資本的時代,是沒有資本家的資本社會。

  為甚麼這麼說?我們仍然在計劃經濟時代搞商品經濟,我們不是產品交換,是商品交換。我們不同的部類、生產部類之間的交換,是要通過價值,由商品價值的交換來實現。所以,價值規律一定起作用。價值規律一旦起作用,剩餘價值規律也會發揮作用,於是毛澤東在晚年說過「我們今天的社會跟舊社會差不多」。

  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八級工資制等等,資產階級的法權繼續存在,只有在無產階專政的條件下加以限制。

  這就是說,我們現在只知道今天的中國人,100多年來向西方學習,走了這樣條道路。改革開放起步,我們全面的接受了市場的原則,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引發了整個社會,中國社會巨大的轉型。

  30多年來,中國人努力的學習資本的邏輯,我們以為通過進一步讓市場經濟健康正常和完善,就會帶來中國的進步。

  延伸閱讀:中國兩會聚焦高質發展 前官員指實現製造強國需30年

王德峰看中國面對兩大棘手問題:缺乏精神家園及陷入信任危機

王德峰表示,現時中國社會面對的問題,包括了人與人、政府與市民、公共機構之間等都出現互相信任的危機。(圖片來源:Getty)

  現在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兩個最基本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今日的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數成功者階層,還是多數弱勢群體,但都沒有一個社會階層有生命幸福感(從精神層面來講,達到感受到生命的滿足)。沒有一個階層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個民族沒有精神家園。我們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今天的中國社會並不是由資本邏輯的演進,而終於形成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獨立的個人、彼此之間,「按照理性做基礎的契約的原則打交道」,這一點直到今天沒做成。今天的不成功,體現為今天中國社會處於解體的邊緣。

  這個「解體的邊緣」,我們都能看到了、體會到了,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機(社會之間缺乏一個整體共識,讓每個人之間可以無條件相信別人)。窮人與富人之間互不信任、政府與市民之間互不信任、社會公共機構與社會公共機構之間也互不信任,甚至家庭內部的成員之間也互不信任。

  以前中國人有句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也叫「一盤散沙的中國人」。但是這個門是家門,它還是家。家庭內部有它倫理的法則、道德的價值。這個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的「沙」,也已經分解了;今天的「沙」是利己主義的個人。

   一個是沒有精神家園,一個是社會處於解體的邊緣,普遍的信任危機,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有些社會現象的醜惡程度令人髮指、不可思議的,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在眾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中,我們需要重塑秩序)。(九之一)

  (轉載自明師在你心中@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當代中國》平台的立場)

  延伸閱讀:中國經濟|中國成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 貨物貿易穩居第一

 

王德峰看西方追求世界改造論 中國《金剛經》觀世界「緣起性空」

王德峰看漢語凝聚中國文化精神 無法繙譯為外語去理解

中國引進西方知識和生活模式 王德峰:不會變成西方人

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相關標籤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王德峰看中華民族獨有智慧 凡事包含對立面 苦盡必甘來 處高峰仍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