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得得B與「碰瓷」

  不久前,香港一個玩具展覽內,一個高價而巨型的「天線得得B」公仔被一位小朋友撞倒跌破,父母後來賠償3萬多元,及後商戶雖然將賠償金額全數退還並承諾會檢討,但事件惹起了「碰瓷」的疑雲。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有網民質疑商家是別有用心,才會將易碎的高價巨型的「天線得得B」公仔擺放於走道中央。

  「碰瓷」是指有人故意製造或者編造其被害的假像,以詐騙和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

  「碰瓷」一詞原屬北京方言,相傳源自清朝末年的沒落八旗子弟。他們會捧著易碎的瓷器(多是贗品)在街上行走,假裝被路人或者行駛中的馬車撞倒,並以瓷器破損糾纏對方作出賠償。後來,「碰瓷」開始泛指此類訛詐行為。

  到了民國年代,「碰瓷黨」花樣層出不窮,會以香水瓶和眼鏡等小巧的易碎品取代瓷器來訛詐。時至今日,「碰瓷黨」則多會故意製造交通事故,以肉身作敲詐工具,如衝出馬路或整個人撞向行駛中的汽車,以身體受的損傷敲詐司機交出「醫藥費」。「碰瓷」問題,2020年內地有關當局更因此印發「碰瓷」相關的《指導意見》,明確界定何謂「碰瓷」,並確立相關的法律條款和定罪量刑等。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漁夫》。

  《漁夫》是屈原被放逐後與江邊漁夫的對話。漁夫見屈原憔悴不堪,問其所以,屈原解釋自己落得如斯田地是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但他堅拒同流合污。漁夫反問,世俗既然如此,為何他不與世推移、隨俗方圓?屈原堅決回答,一個人怎能忍受清潔的身體遭受污染?寧可跳進湘江,葬身魚腹之中!

  漁夫微微一...

天雨粟 鬼夜哭

  語出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卷八《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如根據雀鳥的形態造「鳥」字,山峰形象造「山」字等。當文字完成之日,天上掉下如雨點般的金色稻穀,代表大豐收,同時嚇得天魔外道鬼哭神嚎,不能為害人間。這反映了倉頡造字此事大得「驚天地,泣鬼神」。

  文字的出現,令人類可以相互交流,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比動物更高了一...

搞掂與搞定

  廣東話「搞掂」是十分傳神的方言,把一樣原本不妥當/麻煩的事情理順,這個詞彙進了內地,慢慢演變成普通話「搞定」一詞。

  「搞掂」中的「掂」原意是直。「橫掂都係」中的「掂」字,就明顯是直的意思,相對於橫。

  「搞掂」後引伸為順暢、妥當。如在辦公室文化中,完成了一個大project(項目),同事們會大喊「搞掂!」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會以「掂過碌蔗」來互相祝賀,寓意萬事勝意,事事順景。「掂過碌蔗」其實是來源於嶺南文化...

埋單變買單

  在香港食肆尤其大排檔用膳完畢後,客人會大喊夥計「埋單」,夥計會走到餐桌前「埋數」,點算吃了食物的數量,然後寫下一張「單據」,讓客人走到櫃枱付帳。「埋單」這廣東詞彙未幾進了內地,演變成「買單」一詞。

  「埋」有收攏、靠攏的意思,所以顆計會走到餐枱前點算杯盤,「埋單」就是把消費的帳單收攏在一起,最後結帳。「埋單」有「執埋」以及「開單」兩重意義。文學家劉以鬯所著小說《酒徒》(1962)亦多次用上此語:「我吩咐夥計埋單。」

  「埋單」的書面語是「結帳」。內地本來沒有「埋單」一詞,但由於「埋」跟「買」...

相關標籤

一抽二掕

  購物過後,兩手拿着幾袋戰利品回家的樣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來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寫成「一抽二襱(lang3)」,讀音和意思都是一樣的。

  究竟甚麼是「掕」?「掕」字有用繩紥緊,用勾掛住,或者把東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樣子。

  形容同樣景象的,廣東話中還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閱讀: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

「抵冷貪瀟湘」與林黛玉有關?  

   最近天氣寒冷,不少人苦惱出門時穿甚麼衣服才夠暖。   然而,即使天氣再冷,總會有人愛穿得少,老一輩的人通常會以「抵冷貪瀟湘」來形容。

  「抵冷貪瀟湘」,意思就是人們因愛美貪靚而穿得不夠,以免因穿得太多而顯得浮腫難看,即使難受仍心甘命抵。

  不說不知,抵冷貪瀟湘中的「瀟湘」源自《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住之處瀟湘館。

  這裏的「瀟湘」二字引用了帝舜同瀟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她們二人都是美女,因哭舜而自投湘水尋死。後人為了紀念她們,就以...

庹縮

   如果被人說「庹縮」,你的形象就沒了。

  「庹縮」,粵音為「度叔」,意即形容很懂得精打細算、甚至佔別人便宜的人。遇到這種人的話,就要避而遠之。

  明朝梅膺祚所撰的《字彙》中說「庹,兩腕引長謂之庹。」意思是說, 指成人兩臂左右橫伸之間,由左手的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離,合起來約有五尺。《直語補證 · 庹》中則說:「以手量物長短曰庹。」

  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