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小吃青團爆紅 「包羅萬餡」引老字號互拼

編輯︰莫利
撰文︰禾末

  中國江南地區有在清明節吃青團的風俗。古時,青團主要用作祭祀,把漿麥草或青艾汁,混合至糯米粉中搓勻,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蓮蓉,封口糅至圓形再蒸熟食用。雖然後來祭祀品的功能日益淡化,但是青團糯韌綿軟、餡心甜而不膩、以及草香逼人的特質,使它成為清明常備的小吃。

  艾草本來就有平喘、利膽、消火、驅寒、除濕等功效,加上餡料的可塑性高,能夠不斷被創新改良,經過多年演化,青團現今已成為「包羅萬餡」、不分季節的健康小吃。以下就來解構一下青團的魅力。

清明節|青團習俗由何而來

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例如上海、寧波叫青團,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也有地區叫艾草團子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青團的由來,愈清末的一則故事原來有關。相傳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獲一位在附近耕田的農民幫忙,讓偽裝成農民拍擋一起耕地。不過清兵未有就此罷休,並在村裏添兵設崗,檢查每個出村人,以防有人為李帶食物。

  回家後,那位農民正要為李秀成準備食物時,不慎踩到地上一叢艾草滑了一跤。他爬起來看着染在身上的綠色,心生一計,連忙採摘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以及揉進糯米粉內,做成青溜溜的米糰子,再把糰子放在青草裏,順利逃過哨兵法眼,令李秀成終於有食物填肚。最終李秀成在天黑後,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

  後來,李秀成下令所有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亦就此流傳開去。

清明節|傳統小吃青團翻紅 老字號互拼刷出火花

青團「爆紅」後,從傳統的豆沙蓮蓉餡,演變出幾十種口味,就連顏色也再不局限於青色,甚至出現了黃團、粉團。(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悠久歷史的青團,是不少南方點心舖的必備品類。可是,為青團重新粉飾、注入新活力的應該要數2010年代的上海老字號。

  上海老字號「王家沙」,在2011年把馬蘭頭、松仁、白乾全部剁細,加入麻油混合做出一款鹹口青團,吸引無數擁躉。

  後來到了2016年,另一家老字號「杏花樓」,將青團傳承上百年的豆沙餡換成「蛋黃肉鬆」,一炮而紅。當年「沈大成」、「功德林」、「老大房」等點心老字號,亦都爭相推出相同口味。蛋黃肉鬆青團自然成為不可錯過的熱門商品,網絡上都有不少食譜,教人仿製這款青團。

去年清明節期間,上海老字號王家沙門外排隊買青團的人龍長達百米。(圖片來源:Getty)

  自2016年後,新口味青團創作戰周而復始,鹹口、甜口兩者皆有。除了鹹蛋黃肉鬆、豆沙,近幾年還增加了鮑魚味、小龍蝦味、芝麻艾草口味、抹茶牛奶等等,應有盡有。

  及後幾年的清明前後,這些有口碑的「網紅青團店」,仍然大排長龍。客人在店外排隊三至八小時也沒買成青團是常態;店舖單日賣出5萬個青團的紀錄,亦不足為奇。

  現時,不少上海老字號都已經跟大型食品製造商合作,大批量生產味道百變的青團。今年的清明節將至,你又希望在市面上嚐到甚麼口味的應節青團呢?

清明節將至,重慶一個景區的工作人員還頗具創意地還製作了「麻將」青團,邀請遊客免費品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雲掃墓」寄哀思 疫情下的清明節新習俗

疫市新「臭」風:百年徽菜臭鱖魚聞臭吃香

春季美食|不同時節不同味 巧用「醃篤鮮」歎最美味的筍!

不只有辣 解構色香味俱全的兩大特色湘菜

雲南美食|時令鮮花宴 嘗一口春天的味道

相關標籤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