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農業學大寨」到「農業現代化」 看改革開放

撰文︰華思齊

  「農業學大寨」是6、70年代流行中國的一句口號。這句說話怎樣來?

修造梯田 闢蓄水池 大寨村成農民榜樣

  山西昔陽縣大寨村,向來土地貧瘠,是一條的貧困山村。50年代,村民在大寨公社支部書記陳永貴領導下,花了5年時間,從山下擔土到山上,修造梯田,開闢蓄水池,把多條旱溝改造成良田,增加糧食產量。

  1964年,《人民日報》報道了大寨的事迹,毛澤東號召全國以革命精神,學大寨人民在艱苦中打拼,於是有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說法,後來更破格把大寨的陳永貴晉升為國務院副總理。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大寨之路》一文,介紹大寨人的先進事蹟,並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網上圖片)

鄧小平整頓農業:學大寨要實事求是

  然而在文革時期,運動開始變質,一些地方政府為突顯政績,盲目追求形式,浪費農村勞動力,導致在70年代初,不少地方的糧食產量仍停留在解放初期水平。

  70年代中,鄧小平復出後提到要整頓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他更在1978年視察東北時提出:「學大寨要實事求是,學它們的基本經驗,如大寨的苦幹精神、科學態度。大寨有些東西不能學,也不可能學。比如評工記分,它一年搞一次,全國其他人民公社、大隊就不可能這樣做。取消集貿市場也不能學,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學,小自由完全沒有了也不能學。」

6、70年代,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全國農民榜樣,這句口號一直流傳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整頓農業才被取締。(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肯定包產到戶 實現農業現代化

  鄧小平這番話對人民帶來很大震撼,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民長期貧困的問題已引起關注。鄧小平上述提到的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村幹部、影響農民積極性的關鍵。後來安徽鳳陽小崗村秘密採取「包產到戶」,自發以家庭聯產承包方式,取代以生產隊為單位耕作,正好揭示問題。最終這場由下而上的農村改革,得到鄧小平肯定才得以落實。

1979年剛改革開放的秋天,領頭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戶」的農戶之一(左起)嚴立坤、嚴俊昌、嚴立學,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心中充滿希望。翌年鄧小平公開肯定「包產到戶」對改革開放的貢獻,認為這種方式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後 全國農業總產值增長逾55%

  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為「包產到戶」正名,力主廢除人民公社,解放農村生產力,強調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加強農業科研和人才培養,並親自領導「星火計劃」、「燎原計劃」等多項農業科技項目。由1979至1984年5年間,全國農業總產值增長55.4%,198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0,731萬噸,人均8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

  延伸閱讀周恩來提四個現代化 鄧小平習近平如何進一步實踐?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積極推動四個現代化。圖片攝於1978年10月,鄧小平應邀訪問日本,參觀了日本新日鐵、松下、日產汽車等超大型公司,看到日本的社經發展,他有感而發,「我明白什麼叫現代化了。」(圖片來源:AP)

農業現代化 鄧小平實現改革開放「兩個飛躍」

  由「農業學大寨」到「農業現代化」,1990年鄧小平提出「兩個飛躍」:「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這番話,道出中國半世紀的農業發展變遷,亦為推動農業生產和發展改革指明方向。

廣州番禺祈福新邨 何以被朱鎔基稱為「中國第一邨」?

鄧小平南巡講話5|我們發展中大國,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

專訪鄧達智|樂見漢服流行 料漢服將按現代生活進化 

專訪鄧達智|由工農兵到九龍皇帝 時裝融入東方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