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離鄉貴 人離鄉賤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是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說的就是貨品離開了產地會變得矜貴,相反,人離開了本鄉就會顯得輕賤。

  本地貨品在本鄉銷售是一個價格,但當貨品受歡迎,並飄洋過海到他鄉銷售時,考慮到運輸成本、利潤等因素,其價格必然攀升。因此有「物離鄉貴」的說法。

  但為甚麼「人離鄉賤」呢?因為,人在本鄉,得到的是家人、朋友、社群給予的親切感和歸屬感,但離了鄉以後,一切重新開始,而且屬少數群體,要努力融入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社區、環境及族裔等,情況窘迫,跟在家鄉難以相提並論。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移民到他鄉,希望尋找新生活,但基於種種因素,部分人不能在當地適應下來,於是返回自己故鄉。當中,思鄉之情也是一項重要因素。「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跟「人離鄉賤」可謂相互呼應。

  這話出自元·王惲《番禺杖》詩:「物眇離鄉貴,材稀審實訛。」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這兩詩句是出自宋.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詩歌首四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基本已述說了古人認為竹子的重要性,沒有肉食並不打緊,但沒有竹子,就會令人變得庸俗,可見在古時,文人墨客對竹子背後的於寓意非常重視。

  中國人一直對竹子的優雅姿態十分欣賞。竹子四季常青,給人清雅脫俗的感覺;其生長速度驚人,加上挺直的外型,給人寧折不彎、誓不低頭的耿直個性。再仔細來看,竹莖中空代表謙虛,竹節分明代表氣節。既謙虛又氣節,集剛柔於一身,具有高貴的精神品格。

  中國人還以竹子為「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一,並且把它人格...

動以養身 靜以養心

  現代科學和醫學昌明,人的壽命愈來愈長,養生之道也成為現代人重視的焦點,「動以養身,靜以養心」,就是說明要透過「動」來鍛煉身體,亦要透過「靜」來調節心態,動靜兩者結合的生活方式,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中醫有一句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說要身體血液循環良好,身體就不會出現痛楚,相反,如果身體出現痛楚,則反映血液循環不暢順。從「動」的角度而言,要養好身體,則必須多加運動,運動形式不一定要汗流浹背,但必須令血液有足夠的循環,因此,現代人都喜歡拉筋、瑜伽、八段錦、太極、慢跑、遠足等運動,...

食不言 寢不語

   幾千年前的孔子有一句名言:「食不語,寢不言」,後來演變成「食不言,寢不語」,意思是吃飯的時候要好好去吃,不用說話;睡覺之前不應高談闊論,適當的時候要去睡覺。這幾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社會是否仍然合適呢?

   有些人會覺得,一家人每天各有各忙,晚飯的時候能聚首一堂,是談論一下當天事情的最佳聯誼時機;晚上臨睡之前,去思考一下自己當天的事情並作出討論,也不失為過,因此對「食不言,寢不語」一語不表認同。

   事實上,吃飯之際交談可能會構成若干問題。首先,吃東西時說話,有機會令食物微粒進入呼吸道引致嗆喉,輕...

「畫龍畫虎難畫骨」下一句是?

   要畫一條龍或一隻老虎並不十分困難,但是要畫龍或虎的裏頭卻並不容易;同樣地,要知道一個人的口才和面貌相對容易,但是要知道他內心世界卻很困難。比喻待人接物不要只看表面。

  「人心叵測」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對於初出茅廬的年青人,由於入世未深,很容易被同伴戲弄,又或自己「得罪」了別人而不自知,「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正好是給年青人的一點忠告。

   這話出處已難考究,《水滸傳》第45回有提及:楊雄聽了,心中火起,便罵道:「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君子用世 隨大隨小」下一句是?

  我們形容做人要盡力、負責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隨大隨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積極投入的態度,無論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這就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