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第一個合法個體商戶 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撰文︰華思齊

  做生意,今天來看尋常不過,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做生意,卻是一份讓人抬不起頭的工作。

改革開放前 做生意抬不起頭朋友疏遠

  那年頭,社會風氣保守,有本事的年青人都會進國家機關工作,為集體企業效力,只有被視為沒才幹的人,才會自謀職業。一個同學跑去做生意,其他人見到,都會別過臉,免得雙方尷尬。

  1979年,19歲的章華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躋身小商販行列。

取得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的章華妹,因為生意愈做愈大,成為了中國首批「萬元戶」,如今已是身家千萬的公司董事長。現時年過60歲的她已將公司交給兒子打理,當年的營業執照亦已被國家評為文物收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這樣做,也是逼不得已。章華妹家中有七兄弟姊妹,一家九口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糊口,生活捉襟見肘。有見當時溫州解放北路,有人偷偷摸摸當起小販,章華妹為改善生計,也照辦煮碗,在家門前擺小攤,賣起針線、鈕扣、錶帶等商品。

  儘管當時國家已改革開放,惟計劃經濟思想根深柢固,擺攤賣東西,尚未獲認可。每當政府人員經過,章華妹就得趕緊把東西收起,應對隨時「走鬼」的突發可能。雖然日子過得提心吊膽,也因此失去朋友,但這份工無疑改善章氏一家的生活。當年大畢業生,一個月薪金也不過3、40元,但章華妹擺攤一個月,便可賺上百元,收入可觀。

今年適逢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廣電總局製作了一輯40集的系列短片《理想照耀中國》,章華妹於改革開放後的奮鬥故事亦被收錄其中,由演員張婧儀飾演章華妹,這一集節目名為《鈕扣》。(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後善用生產力 做生意合法化

  有一天,章華妹如常擺攤,當她瞥見政府工商部人員,立刻把貨物收拾,豈料對方非但未有對她留難,還跟她說,國家政策開放了,允許私人貨物銷售,還喊她到工商局登記合法經營許可,讓她喜出望外。

  80年代改革開放,上山下鄉結束,約1,400萬名知青返城,為善用過剩勞動力,國務院頒布《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肯定個體戶及私人企業的合法發展和地位。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第一間民營餐廳 由吃不飽到美食大國 

1979年中美建交,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廣州市面開始出現林林種種的小商販。(圖片來源:Getty)

生產力逐步提升 「個體戶」成改革開放時代標記

  章華妹手上的「個體工商營業執照」,成為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張同類型執照,見證國家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取得合法經營後,章華妹把家裏一樓改成店面,找木工做了一個展示櫃,經營起小型百貨店,生意愈做愈大。她的故事更收錄在建黨百周年系列短片《理想照耀中國》其中一集《鈕扣》當中。

  當年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很多發達國家低;在國策配合下,個體經濟以國營經濟及集體經濟以外的第三種形態出現,補足市場缺口,推動中國經濟邁步向前。由1981年個體戶合法化,短短半年,全國個體戶數目突破100萬戶,民營經濟高速發展,1982到1985年,數字更突破1170萬戶,「個體戶」成為時代標記,亦造中國首批「萬元戶」出現。

1979年的南京,街上人民穿的仍是藍綠灰的集體服裝,但民營小攤販的出現,以及其身後的商業廣告牌,揭示國家改革開放後在政策、市場經濟及人民生活的轉變。(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40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在2019年突破8,000萬戶,中小型及微企業數目超過1,800萬間,全國有 2.3億人在有關企業就業,成為一股不能忽視的經濟動力。

改革開放人才吸納 當年今日首次招考公務員

改革開放鄧小平「8‧18講話」 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

全運會的前世今生 由軍事競技場到奧運練兵場

深圳810股票風波 深化改革開放證券監管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