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歇後語:張飛戴口罩

  每逢流感高峰期,許多人都會戴上口罩,保護別人保護自己。那么張飛戴口罩是甚麼意思呢?

  在《三國志》的張飛本傳中,便形容張飛雙眼十分大,瞪眼怒目能夠嚇退曹兵。當中有一句:「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料想他載上口罩的話,便只見一雙大眼了。後人便流傳幽默一句:「張飛戴口罩—顯大眼」。

  延伸閱讀:猜歇後語:張飛穿針    

相關標籤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西方的受難節,也讓我們說一下與死亡有關的中國古代歇後語。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活人要拿物品,必須伸出手來,可在躺着棺材內的死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棺材內伸手來」。

  這句話透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些愛財如命、貪婪到死不罷休的人。

  「棺材內伸手」的下一句,便有「死要」或「死要(錢)」了。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老幺與老疙瘩

  廣東人經常會說一句話,叫做「孻仔拉心肝」,意思就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兒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他們的關愛程度猶如心肝被拉扯的感覺。在中國方言中,孻仔(女)也被稱為「老幺」和「老疙瘩」,有甚麼來由呢?

  「幺」的意思是最小,是象子初生之形。麻將中的幺九牌也就是一(數字最小)和九(數字最大)的合稱。

  而在東北地區,有一種更有趣的形容——「老疙瘩」。

  疙瘩這詞雖在《老殘遊記》用來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不過在東北方言中則表示最小的兒子或女兒。

  既然是最小,又為何要用上「老」字呢?原來...

大龍鳳  

  「大龍鳳」原本跟廣東傳統藝術——粵劇有關,但後來卻變成了「做場好戲來騙人」的意思,為何會這樣呢?

  「大龍鳳」,其實是香港六十年代初一個粵劇團的名字。由何少保做班主,紅伶包括麥炳榮、鳳凰女和譚蘭卿。這粵劇團有幾齣拿手好戲,包括《鳳閣恩仇未了情》、《蠻漢刁妻》、《痴鳳狂龍》等。 

  這些粵劇的特色,多是大鑼大鼓、大吵大鬧的,氣氛熱鬧,觀眾們看得十分投入。後來,人們就喜歡以「大龍鳳」來形容一些大吵...

萬聖節要「糖果」也要「蘋果」?

  每年10月31日就是萬聖節,雖然這是一個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內地近年萬聖節玩樂氣氛越來越濃厚,現在就讓我們認識一下萬聖節的專有詞語。

  「萬聖節」在西方是紀念逝者、聖人的節日,當中最有名的習俗就是「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給糖就搗蛋」。除了糖果外,傳統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儀式」,那是甚麼呢?

  這個就是「咬蘋果」(bobbing for apples)了。每到萬聖節時,英美等西方國家都會舉行節日習俗,參加者要想...

南瓜燈的由來

  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萬聖節在香港的氣氛濃厚,在這個歡樂的「扮鬼日」,「南瓜燈」成為必備元素。   到底這顆由南瓜製成的手作燈籠,為何會與萬聖節扯上關係?

  南瓜燈,原名為傑克燈籠(Jack-O’-Lantern)、傑克燈等等,是萬聖節的必備物品。

  為甚麼有「南瓜燈」呢?在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內有一句:捉弄魔鬼以賺取金錢(tricked the devil for his own monetary gain)。相傳英國愛爾蘭有一個名叫 Stingy J...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冷僻字系列|孨

  俗話說,多子多福。然而,由三個「子」字組成的「孨」(音:zhuǎn,轉)卻有孤兒之意。此字近年更成為網絡文化字,意義上亦有些改變。

  「孨」字在古代共有三種意思:

  一個是謹慎,見《說文解字》「謹也」;或通「孱」字,意為軟弱、弱小。

  二是孤獨可憐的狀態,見《廣韻》「孤露可憐也」。

  另也有孤兒的意思,見《玉篇·孨部》「孤兒也」。

  不過在現代網絡文化中,「孨」卻被演繹為「房子、車子、妻子」的意思。

  據說,上海第一百貨商店曾...

冷僻字系列|又双叒叕

   一些重複又重複的事情,網絡上的說法是「又双叒叕」,是怎麼來的呢?

   「又双叒叕」,讀音為「又、雙、若、絕」。

   「又和雙」比較易理解,意思是重覆和一對。

  「叒」(音:若)原是古代神話中的樹木名稱。 《說文解字·叒部》:「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叕」(音:絕),聯、綴的意思。《說文》:「叕,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又双叒叕...

冷僻字系列|刕舙馫

  三疊字通常較為冷僻,又難寫難讀,但也有人對此特別鍾情,會用作人名或店舖名字。

  香港有一家麵店取名為「刕舙馫」,文字看去雖然艱澀,卻意外地令客人印象深刻。

  驟眼看來,有人會把「刕舙馫」讀成「刀舌香」吧!原來這麵店主打刀削麵,老闆就是希望客人吃過刀削麵,舌頭留香。

  實際上,這三字的讀法是:「離、話、馨」。

  刕(音:離)通常作為姓氏使用。網絡用語上,三把刀疊加在一起,表示...

夏至三不做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天有不少禁忌,一些命理師更會大造文章,說哪個生肖將去掉恶运迎來好運等等。為甚麼「夏至」會與運氣拉上關係?

  《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刻,陽氣一向被譽為正氣,陽氣旺盛就是正氣集聚最多,若這天多吸陽氣的話,便能驅走霉氣,迎接好運來臨。

  為了得到好運,有些地方會有「夏...

冷僻字系列|毳

  三個「毛」字組成的「毳」(音:脆),有甚麼意思?

  《說文》 毳,細羊毛也。《字林》 共其毳為氈。「毳」是指人體或鳥獸的毛髮,或由毛織成的製品。

  人體表面,例如手臂等部位生長的細毛,也叫「毳」,又叫「寒毛」、「汗毛」。

  醫學上,「毳毛」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指人類在兒童時期長出的一種細小、不易注意到卻又幾乎遍布全身的毛髮。毳毛的密度因人而異,其長...

冷僻字系列|掱

  正常人只有兩隻手,三隻手我們就叫做「扒手」,即小偷的意思,原來真有其字:「掱」(音:扒)。 

  「掱」這字見於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掱手》:「滬人呼翦綹賊曰掱手,猶言扒手也,亦曰癟三碼子。」  

  正常人只有左右手,第三隻手代表「偷竊之手」,即為扒手。我們常寫的「扒手」,其實正寫是「掱手」。

  扒手一般喜歡黏在人背後或身邊,一有機會就把手伸進人的衣物中進行偷竊。「掱手」也就是手多多,...

冷僻字系列|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於網絡的一個字,因其字型好像一個人失意時雙眉彎下的表情,所以在網絡上就被用來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狀態。不過,這其實是一個古字,意思還大有不同。

  囧,本義是透光通明的窗戶,跟「囪」一樣都是「窗」的象形字。甲骨文中又用作地名,古書中的「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種黍。

  這個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1世紀,網絡上開始流行表情符號,這個字也被網民當做表情符號來用。

  囧字的「八」像一對委屈的八字眉模樣,「口」像驚訝、窘迫時張開嘴的表情。普通話的囧與窘同音...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異體字。《康熙字典》記載,「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裏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陝西人常說:槑倯(音:梅鬆)、槑得很、老槑等。山東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詞,意思接近不善言辭、無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蘇,這個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長輩用來嚇唬小孩子,說:老槑子來了。

  網絡文化盛行後,一些古字詞竟然成為網絡流行用語,只是意思完全變了樣。「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冷僻字系列|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是「不」和「要」的合體字,意思也就是「不要」。現在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收錄於《康熙字典》中。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類似的用法。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

冷僻字系列|嘦

   今日再談一個冷僻字——「嘦」,音與焦類似,意思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只要」。

   「嘦」其實是古字,收錄於《康熙字典》內,是「只」和「要」合體而成,發音上就是將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成為類似「焦」音。

   點餐時,可以跟店員直接「嘦炸醬嫑麵」,簡單、清晰,也容易明白。網絡上也有人喜歡用這個字,如「嘦專心讀書」,「嫑只顧打機」,就是用「嘦」、「嫑」二個字,給予年青人清...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方言中有壞蛋、膽小...

冷僻字系列|兲

  在網絡上看到「兲」這個字,驟眼看來,就像是罵人「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這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一看到此字,由於不懂唸,也不確定其解釋,也許會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罵人的粗話。

  事實上,「兲」這個字是「天」字的古體字,此字收錄於《康熙字典》正文 · 字集下,部首為八部,《改併四聲篇海 · 八部》引《併了部頭》:「兲,古文天字」,與「天」字同,有「天朝」、「天子」之意。

  有趣...

冷僻字系列|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可...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康熙字典》中收錄了「嫐」:「嬈嫐也。」「嫐」意思便是糾纏、攪擾、戲弄。「嬈」則有妖嬈、嫵媚的意思。「嬈嫐」加起來便是妖嬈的糾纏了。

   這個字並不全都用於男女之間,晚清官員李慈銘論中國胥吏敗壞時,引用當時諺語:「堂官牛,司官鰍,書吏剔嫐不得休」,意思是:平庸的堂官、司官,如牛,如鰍,任由胥吏...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我」,這些說法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嬲」字本義並非如此。...

相逢問蠶麥 幸得稱人情

  遇見朋友,我們會問候一聲「你好嗎?」但在古時農業社會,農民之間會隨着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問候語,像農曆5月芒種時節,農民之間會有怎樣的問候語呢?

  答案是:「蠶收、麥收好嗎?」古語有「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之說。

  這句話出自唐·元稹《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全句: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渌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前六句描繪芒種時節自然界及生物的現象,有螳螂孵化、雲影變幻...

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吃飯時若把米飯掉下,準會被長輩教訓一頓,送上一句:「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有什麼出處呢?

  這句話出自李紳的《憫農》,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之一,全句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兩句描寫農民烈日下鋤草的辛苦場景,汗水不斷浸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後兩句則是反思糧食的來之不易,警醒世人要珍惜,不要浪費。

梅雨與霉雨

  踏入6月芒種之後,因為進入多雨季節,自古將這段時間稱為「梅雨」,不過長輩們又會說成是「霉雨」,為甚麼呢?

  梅雨的解釋,在晉代周處所著《陽羨風土記》便已有明確記錄,「夏至之雨名為黃梅雨,沾衣服皆敗黦,雲梅熟時,謂之梅雨。」

  這時候,是梅子成熟的時節,又是多雨季節,故稱「梅雨」,而江東地區則多稱為「黃梅雨」。

  至於「霉雨」,則是因為經常下雨,衣物容易霉變,故取諧音為「霉雨」。明代《五雜俎》載:「江南...

麥秋

  6月,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又有「麥秋」之說,為甚麼呢?

  芒種節氣正值農曆五月,是中國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冬小麥成熟的關鍵期,因此古人將芒種節氣稱為「麥秋」。

  《說文解字》:「秋,禾穀熟也」。在古代,「秋」不僅指季節,更有「穀物成熟」、「收成」的含義。

  因此雖然麥子在夏季成熟,仍有「麥秋」之說。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東漢...

芒種忙 忙着種 

   今天是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第3個節氣——「芒種」。這個氣節是在小滿和夏至中間,表示開始踏入炎熱的季節了。

   芒種直接以農事命名,民間又把「芒種」稱為「忙種」,「芒種忙、忙着種」,這是農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帶尖細刺針狀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指種子或播種。芒種前後,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麥時節,而南方為梅雨季節,正適合插秧種稻。芒種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農事耕種以此為界,...

  在西貢近浪茄灣的罾棚角咀,因長期受風浪侵蝕而形成了壯觀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稱,吸引了很多人前來郊遊。 當中「罾」字是甚麼意思呢?

  「罾」是一個生僻字,音「曾」,解作魚網。

  「罾」字乃形聲字,從四,從曾,其本義是一種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魚網。《說文》:「罾,魚網也。」《莊子·胠篋》:「釣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

  「罾」字也可配上與捕魚或捕魚工具相關的字,作動詞或名詞,如攀罾,即攀拉魚網;罾口,即網口;罾古,泛指...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