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唔理三七廿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數字的概念,而廣東話不少俗語也都與數字有所關連,其中有趣的就有「唔理三七廿一」。

  「三七廿一」意思是三乘七的積是二十一,是「九因歌」當中其中一個句乘法口訣,一般而言初小的數學課會有所教授。

  那麼,「唔理三七廿一」又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做事時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顧了。這句俗語與「九因歌」並無關係,而是跟古代中國文化有關。

  相傳源自於中國古代人們對地府有一個概念,認為地獄有二十一層,例如《管子》有載:「三七二十一而至於泉。」因此,「三七二十一」代表最下層地獄,引伸為最下下的、最惡劣的環境。

  由此可見,「唔理三七廿一」這句話就是說,哪怕是在最惡劣的境況、或即使在任何情況,都要去做一件事,什麼都在所不計。

  延伸閱讀:「四四六六」點拆掂?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冷僻字系列|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方言中有壞蛋、膽小...

「大步檻過」與天神有關?  

  在傳統中國民間社會當中,有很多習俗及俗語會帶有迷信的色彩。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有一句俗語叫作大步檻過,當中便有迷信元素在其中。

  「大步檻過」意思就是遇是不幸事情或困難時,幸運地躲過災難或順利渡過難關,與逢凶化吉意思相似。

  「檻」,即門檻的意思,是古代中國建築門框下的橫木條或石條,在實際功能上有防風、防水、防火、穩固結構基礎等,而在民間信仰上則有避邪擋災作用。

  古人相信門檻是由天神掌管,踐踏門檻就是對神明不敬,若踏上了...

「三思而後行」孔子其實主張「二思」?  

  我們常說做事情前一定要反復思考,慎重做出每一個決定,在權衡好一切利弊之後再去行動,這正是「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大家都十分熟悉,「三思」指很多次的意思,不過孔子原來只主張「二思」,即思考兩次就夠,究竟為甚麼呢?

  所謂的「三思」並不是說明數量,而是指多,比喻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據《論語·公冶長》當中提及,「『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說,季文子每辦一件事都要經過多次考慮,然後才去做。孔子聽到後就表示只要考慮「兩次」就可以去做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正卿,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是一個...

「臨急抱佛腳」原來真的有效!  

   相信不少在考試前未完成溫習的學生都必定熟悉以下的一招,就是「臨急抱佛腳」!到底為何在危急之時大家都會傾向去「抱佛腳」?

  「臨急抱佛腳」出自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原意指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

  後來多用以比喻事先無準備,事急時才倉促張羅。

  關於這個句子,就有以下這樣一個典故:

  相傳在雲南南面曾有一個地方很小的國家,國民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位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欺山莫欺水」下一句鮮為人知?  

  每逢有關行山客在水塘或者石澗遭遇意外的新聞,總能聽到一句「欺山莫欺水」的說話,到底為何水會比山更危險呢?

  所謂的「欺山莫欺水」表面意思看就是欺負山也不要欺負水。

  但為甚麼要這樣說呢? 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山在明處,看得見摸得着,我們只要多加小心,謹慎行事,這些潛在的危險都能比較容易避開。

  水則不一樣,很多水域深不見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再強大堅硬的東西在水面前甚麼都不是,一旦出現事故,連躲藏...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 nivekin
    發表於 2024-01-31 11:47 AM
  • #1
  • 《管子》原文係「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睇埋前文後理,就知個「泉」根本係講緊泉水 。唔知邊個抽一句出嚟亂作,又咁多人跟⋯⋯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瀆田悉徙,五種無不宜。其立後而手實,其木宜蚖菕與杜松,其草宜楚棘。見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於泉,呼音中角,其水倉,其民彊⋯⋯見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宮,其泉黃而糗。流徙,斥埴,宜大菽與麥,其草宜萯雚,其木宜杞。見是土也,命之曰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 (《管子》 - 地員第五十八)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管子

  • 0 1
1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立秋後第四節氣。秋分的「分」有特別意思,那是甚麼呢?

  秋分,「分」即為「半」。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秋季而言,這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來。

  《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時間等長,即一半時間白天,一半時間黑夜。

  這天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氣仍然炎熱,但在有的地方,農曆八月天氣已明顯轉涼,秋風還很大呢!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秋風肆虐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細緻。

  詩句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居住。農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就像一個正在發怒咆哮的巨人,捲走了...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學者有四失

  現代教育家相信,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原來,古人已留意這方面了。古時有所謂「學者有四失」,「四失」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代學者相信,人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犯這些錯誤: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

獨學而無友 孤陋而寡聞

  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還是大伙兒一起學習比較好?古時已有答案。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古代學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沒有經過同學和朋友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會落得孤單,見聞不多,思想也會變得狹隘。

  不過,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為「燕朋逆其師」,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而「燕辟廢其學...

學學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個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解釋,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同「斆(粵音同『校』)」字,是動詞,意為教導;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教導別人的同時,又是在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不過了。

  

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

  常聽到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古時學生都一樣,「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便可見一斑,這句話出處何在?

  「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

  為甚麼學生會視學習為苦呢?

  《禮記·學記》有這樣的見解:「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

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

  你聽過「不學操縵,不能安弦」嗎?這句話是何意思呢?

  古籍《禮記·學記》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當中,「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便是學習的基礎方法。意思是: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基礎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

  這說明古人學習時重視基本功,有了基礎便有進步的機會。

  這句話還有前後文:「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要做到品學兼優,必須勤於思考。「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出自何處?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  

  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努力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古時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勸學》是荀子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篇章,他認為人的才能和品德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不斷學習和累積而成的。

  前半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的意思是,如果雕刻一下就放棄,那麼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

  後半句「鍥而不舍,金石...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古時有不少勸導學習的好句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便是其一,如何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古代,「一舉足」為跬(即邁出單腳),「兩舉足」為步(即左右腳各一步)。因此,「跬步」即指半步或一小步,引伸為極小的距離、微不足道的行動。

  千里,指極其遙遠的距離,比喻宏偉的目標或偉大的成就。

  小流,指山間小溪等...

杯水車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樣的情景?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處時代的「仁者」,行仁義之事並未盡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撲救一車點燃的柴火一樣,當然無法救熄,卻因此認為水不能熄滅火、仁...

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毫和釐,都是長度的小單位,十毫為一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出處何在?

  此語出自《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釐,繆以千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開始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很多專業的工作都要求精準計算,若然出錯,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測量師、建築師的工作,計算上出現...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句話可謂街知巷聞。在電視劇中,常見有煩腦的人在酒吧買醉時說出這句話。究竟誰賣醉,誰發愁?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年少時即以才學聞名,尤其擅長詩賦文章。成年後,因屢次批評時政,得罪權貴,連續考試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稱。這段經歷對他打擊極大,也促使他後期形成諷刺與豁達並存的風格。

  從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甚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擅長幫助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污濁之地,最接近於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新學年,長輩們為了訓勉下一代,會說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出處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就是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時有一描寫白露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甚麼深意呢?

  白露,標誌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候,清晨時分露水增多,凝結成一層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歷代文人墨客常藉「白露」之景抒發思鄉、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涼河邊的景象:...

何謂「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及大學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見於《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完成第一年學業,老師會評估學生能否斷讀經文句讀(離經),並辨明他的學習志向和態度(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完...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開學了,長輩都會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年青人,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不過,光陰為甚麼以「寸」作單位呢?

  「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見於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標明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