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考察|參觀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嶺南建築亮點你要知  

編輯︰黄雅言

  說起粵劇,大家一定聽過香港的八和會館,但其實廣州也有一個八和會館,而且歷史比香港的要長。

  廣州西關曾是粵劇發展的重要集聚地,已故粵劇名伶紅線女也是生於西關;而在2016年才落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就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設有多個展館,加上極富嶺南古韻的建築群,向大眾展現粵劇的前世今生。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以下嶺南建築風格的亮點你就不能不知。

公民科考察|粵劇紥根廣州逾百年 被列入世界級非遺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粵劇藝術博物館由極具嶺南園林風格的建築群組成,園內亭台樓閣連廊舫橋,排陣佈局非常講究;又設有雕塑呈現不同粵劇劇目,獲2017年度中國建築工程最高榮譽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圖片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學院官網)

  在廣州荔灣區有不少現代化的商業和購物大樓,走到恩寧路127號,卻有一座充滿嶺南建築風格的傳統建築,如同穿越時光隧道一樣,這就是粵劇藝術博物館了。

  粵劇,早期稱為廣東大戲,是廣東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最早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及後更傳入東南亞等地;國家首任總理周恩來更曾稱讚:「昆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因此有了「南國紅豆」的美譽,也由此可見粵劇與南方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荔灣區,曾經是粵劇會館林立的地方。早在1868年仍是清政府時期,吉慶會館在荔灣黄沙落成,是最早的粵劇表演場;八和會館則在1889年創建,同樣位於荔灣黄沙,但在抗戰前景遭日軍轟炸破壞,到了抗戰勝利後,在1946年於恩寧路擇址重建。此起,這所八和會館成為廣州地區粵劇中心,其所在的恩寧路上現存不少粵劇藝人故居、戲台等眾多文化遺址。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以廣東嶺南園林風格興建而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在晚上燈光映照下,份外迷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2006年,粵劇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09年,粵港澳三地透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將粵劇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廣東省唯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民科考察|粵劇藝術博物館嶺南風格 三雕兩塑呈現廣府工藝

  而廣州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正是位於荔灣這個充滿粵劇文化傳統的地方。

  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園林建築風格的建築,分為南北兩岸,南岸設有園林、展廳、戲台、劇場等區域,主要是展覽、粵劇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北岸則為粵劇文物修復、粵劇藝術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域。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博物館中心的晚沙湖,旁邊就是純木結構建造的廣福戲台,每周都有免費戲曲表演;而取名廣福,是為了向佛山的萬福戲台致敬。(圖片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學院官網)

  這裏先簡介一下南岸的特色園林建築佈局。南岸是博物館主場館的所在,主館地上兩層、地下三層,主要用作博物館展廳和劇院。南岸的布局沿十字軸骨架排列,包括位處中心的晚沙湖,周邊採用合院式佈局,包括有六組院落,院落之間又有小橋相連,自成獨立個體。

  其中,嶺南園林的仿古建築群是粵劇藝術博物館的一大特色,還採用了嶺南的傳統工藝「三雕二塑」,三雕分別為木雕、磚雕、石雕;而二塑則是灰塑和陶塑;這些雕塑設於博物館的屋頂,將不同劇目的人物活靈活現呈現出來。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三雕兩塑是嶺南傳統建築的常用構件,這個屋頂的雕塑,講的是穆桂英的故事,傳統工藝也讓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圖片來源:廣州荔灣發布官網 )

  整座博物館的工藝其實還將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入到廣府文化當中,建築難度非常大。

公民科考察|臨水戲台純木搭建 出自非遺傳承人手藝

  這園林當中的六組院落各有名號,分別為別院聲歌、普天歎曲、梨園鐘聲、銮輿載樂、吉慶別館、琼花暢曲,每院都代表了一個粵劇史上的經典。

  這六座院落當中,其中一個「梨園鐘聲」指的就是梨園小築。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唐明皇李隆基常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成為戲班的代名詞。梨園小築內滿是嶺南芭蕉和李樹,地上水紋花街,充滿水脈氣息。

  整座園林最具特色的就是廣福戲台,它是一個臨水戲台,典型純木雕建築、紫銅瓦屋頂、木面貼金大顯舞台氣派,而且是由廣東省非遺傳承人何世良大師所修建。從遠處看,戲台就像浮在水面一樣,觀眾則隔岸品茶觀戲,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劇場內設計非常現代化,比美歐洲歌劇院的內籠設計,劇場經常會表演劇目,大眾都可以買票入內欣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後再看看北岸的建築,包括有賀香樓,是北岸主體建築的入口,賀香樓上更有石灣公仔脊飾,這三幅脊飾分別取材自粵劇名著《香花山大賀壽》、《劉備娶亲》、《郭子儀拜壽》。二樓主要是展館,設有先進聲光電系統,是博物館功能最完善的粵劇表演舞台。

  延伸閱讀:廣州永慶坊|遊粵劇藝術博物館 感受「新派」嶺南古韻   

公民科考察|膠片戲服古典衣箱 粵劇藝術藏品逾5000件

  博物館內另一亮點,是展出的粵劇衣飾;用膠片做的粵劇戲服你見過嗎?

廣州西關片區曾是粵劇的重要集聚之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認識粵劇歷史、演變及承傳的好地方。這裏有港人熟識的梨園,還有吉慶館、廣福戲台等等,在獨特的嶺南建築下展現出粵劇的前世今生。
綠色膠片蠎袍,見證了粵劇的創意思維,曾掀起了粵劇服飾的潮流。(網上圖片)

  「蠎」取材自朝廷的官禮服,是粵劇中王侯、皇帝等角色穿着的戲服,由蠎袍、角帶組成。至於為何出現膠片戲服,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上世紀30年代,當時廣東粵劇受到了外來電影藝術的影響,所以粵劇藝人為了吸引觀眾就把一些膠片繡到了戲服上,在燈光下就能更吸引人的注意力;膠片戲服風靡一時,帶動了一代戲服新潮流。

  至2019年,粵劇藝術博物館館內藏品數量達5,086件,遍及明清古物到現代作品,戲服戲物見證粵劇的發展。

公民科考察|多媒體視頻聲音導航 示範唱腔生動有趣

  主館展覽廳內有多種視頻、音頻,介紹粵劇的歷史知識,有戲服穿戴、粵劇唱腔流派等,生動有趣。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在這裏都展示出來。

  參觀完粵劇藝術博物館,可以留意一下荔灣街上的粵劇潮流文化。在今天,粵劇藝術在西關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茶樓酒館、祠堂社廟、公園街頭都隨時看到人民在唱粵劇。在西關的幼兒園、小學也常見到開設粵劇興趣班,街上甚至不時看到穿着漢服的市民在逛街,成為了一個既古典又極具潮流氣息文化匯聚地。

  延伸閱讀:公民科考察|見證革命歷程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保留昔日陳設 

0:58
灣區8大雙一流大學,廣州7間、深圳1間。

內地升學|盤點灣區8大雙一流大學 IT工程醫學最多 這科內地獨有

這個當年集廣東省所有陳姓家族捐款興建而成的於1894年落成的陳家祠,是供前來廣州投考省試或「上京赴考」子弟短暫停留的地方,現時是廣東省最大的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是中國現存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築,亦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築之一,有「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的美譽。

公民科考察|集多元歷史文化身份 陳家祠一大特色百年前揚名歐洲

在2015年成立的創匯谷,到今天已是一個具規模的創新創業基地。創匯谷集交流、實習、就業、創業、置業於一身,從學生階段開始一步步培養港澳青年在南沙發展。有文化創意、網絡科技、跨境電商等方面。

公民科考察|主打文創電商 創滙谷吸引港澳青年初創有極多交流機會

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有專家團隊的支持,專為粵、港、澳大學生及青年到內地創業而設,以孵化創新科技項目為主。

公民科考察|南沙最早創業平台 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成「創業名校」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廳

公民科考察|廣東有多少非遺?廣東省非遺保護展廳 科技加持好看又好玩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