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5/06/2022
在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之際,中國軍事還傳來另一個好消息,就是「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成功;這也是中國同類試驗的「五連勝」。「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是甚麼?中國這方面技術是否已在世界前列?
大氣層外摧毀來襲彈道導彈
中國國防部是在2022年6月19日晚發布消息,稱當晚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相關消息雖然簡短,也沒說明攔截武器的型號,但已再引起中外專家、軍迷注意。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這詞,或令多人摸不着頭腦。其實「反導攔截」就是發射攔截彈來擊毀來襲的敵方導彈,這在現代戰爭的意義不言而喻;而「陸基」是說明攔截彈是從陸地上發射的,也很好理解。需要說明的,是甚麼是「中段」。
導彈一般分為巡航和彈道兩類,要中段攔截的是長程乃至洲際的彈道導彈。這些導彈以拋物線方式飛行,按網上流行的說法,它從射到飛出大氣層稱為「上升段」、在大氣層外向目標區域飛行的「中段」,以及重返大氣層並擊中目標的「末段」。這說法雖然不夠准確,卻也容易明白。
所以簡單而言,陸基中段反導攔截,就是從地面發射攔截彈,到大氣層外摧毀敵方的導彈。
為甚麼選在中段進行攔截?
導彈在上升段速較慢,但給防守方發現和追蹤時間很少,且此時往往仍在敵方領士,難以實際操作。
高空高速 追蹤鎖定目標難度超高
而末段攔截「入門」難度較低,目前美國的「愛國者」、「薩德」、俄羅斯的「S400」系統都是這類。
此段導彈的彈頭已與彈體分離,彈頭速度高,還可能有末段機動變軌,不易鎖定,加上末段攔截範圍有限,反應時間短,攔截難度高;即使攔截成功,導彈殘骸也可能對本地造成「附帶傷害」。
相對來說,飛行時間有80%在中段,這時它的彈道亦平穩少變,較容易預判其軌迹,並有較充足時間操作,即使一次攔截失敗後,還能有第二次攔截的機會,以成效來說應該是最佳選擇。
不過中段攔截技術門檻也最高,主要困難除了已分離的彈頭反射面積小(有隱身塗層的洲際導彈彈頭反射面積甚至不到0.1平方米)、速度快外(可達20馬赫),它的飛行高度常在1,800公里以上,要發現目標、追縱、計算軌迹,對預警衛星、雷達、電腦計算等的要求近乎苛刻。
舉例來說,一般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只在300至500公里左右,和中段反導差太遠。
再有一點,彈道導彈的彈頭要再入大氣層,為避免高溫燒蝕,會造得特別堅固,因此攔截彈除了要準,還要有足夠力量才能達到目的。
美國率先部率 惟試驗成功率僅50%
目前全球裝備導彈的國家有百多個,但能研發導彈的國家僅30多個,其中能製造洲際彈道導彈的滿打滿算只有7個,而真正有戰略性中段反導攔截能力的,只有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三大國。
專家指出,美國雖然已在阿拉斯加和加州初步部署「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是唯一部署該類武器國家,但從1999年至2019年間的20多次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成功率只有50%多一點,而且試驗不是完全模擬真實作戰環境,實際作用存疑。
相比之下,中國官方公布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間,共進行了5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另有一次沒公布攔截階段),全部成功,「五連勝」佳績可反映中國在此軍事前沿領域或已追上美國。
至於俄羅斯,她雖具備這種能力,唯攔截彈採用較落後的定向破片彈頭,明顯落後於中、美的動能碰撞技術。至於甚麼是破片彈頭和動能碰撞,這是後話。
最後,到底中國用以試驗中段反導的攔截彈是甚麼型號?當局沒有公布,而外界認為其中一個可能是「紅旗-19」,它也稱為「雙城-19」(SC-19)反導攔截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