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崩」二字原來古時已有

  「穿」和「崩」皆有破損的意思,後者更為不妙。

  《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便指毀壞並難以修補。不過,廣東話「穿崩」相對是小事,指露出破綻或在人前出醜。例如那名魔術師正表演變鴿子的戲法,豈料鴿子竟偷偷從他的口袋裏面飛了出來,魔法穿崩了,令魔術師非常尷尬。

  演藝界所謂的「穿崩位」便是錯漏的地方,例如古裝戲的演員被發現穿上波鞋或戴上手錶之類,反映製作水平不夠專業。

  晚清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亦用上「穿崩」。話說主角濟川想籌錢辦學,並與友人合計向篤信佛學的母親詐錢,騙稱籌錢修造佛廟。濟川的母親當然歡喜,並說要到佛廟走一趟,「他這一去,那話兒就穿崩了如何使得!」,濟川捏了一把汗,恐怕露出破綻﹐於是再騙稱佛廟路遠,母親這才打消念頭。「穿崩」這二字,原來歷史相當悠久。

相關標籤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兩句是甚麼?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詩《四時不讀書樂》,雖然出處不詳,但絕對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上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一次題為《論讀書》的演講中已引用過,到今時今日這首打油詩依然瑯瑯上口,可見它確實道出莘莘學子的心聲。

  《四時不讀書樂》首兩句「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下兩句是什麼呢?原來流傳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氣爽正好耍,嚴冬難耐望來年」,以及「秋有蚊...

春風風人 夏雨雨人

   「春風風人」意思是像春風一樣地吹拂着人,「夏雨雨人」就是像夏雨一樣滋潤着人。這句話看似形容天氣,實際並不是。

  這兩句話出自西漢劉向《說苑 · 貴德篇》,全句是「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這句話並不是形容天氣,而且形容及時給予他人幫助。背後故事還與齊國相國管仲有關。

  春秋時期,梁國相國孟簡子因罪逃到齊國,齊國相國管仲親自出來迎接。管仲知道孟簡子原有門客三千,現在卻只有三個跟隨他,...

新絲蘿蔔皮

  所謂人靠衣裝﹐以衣飾打扮突顯或提升身份地位,無可厚非。偏偏在勢利的社會,又出了「新絲蘿蔔皮」的說法。

  話說舊時上流社會人士愛穿皮草,而皮草又分等級,入門的有一款叫老羊皮,其毛白且長,看起來就像切成幼絲的白蘿蔔絲。而穿上這件如白蘿蔔絲皮草的人,被形容是身家不多又愛撑場面的,久而久之有了「新絲蘿蔔皮」這個俗語,比喻身份不配,是看不起人、貶低人的說話。

  例如,這名窮小子不但花光了積蓄,還欠下纍纍債務...

非洲和尚

  每次見到這句諺語,都不禁一問:非洲有出家和尚嗎?

  廣東話俗語有好些具備猜謎語和把玩同音或近音字的特性。來猜一猜「非洲和尚」的解釋,首先非洲某些地區位處赤道,那裏的人膚色較黑,於是以非洲指膚色黑的人;至於「和尚」又稱僧侶,取其「僧」字。結合起來變成「黑人僧」,「黑」與「乞」、「僧」與「僧」的廣東話發音十分接近,結果成了「乞人憎」,指惹人討厭。

  ...

財到光棍手 一去無回頭

  「光棍」是指一條光禿禿的長木,借喻為身無長物、不務正業的流氓,因此「光棍/光棍佬」泛指騙徒。

  「光棍」主要「職責」之一,當然是騙財,騙得財物之後,被騙者當不會有追回的機會,所以「財到光棍手」,當然是「一去無回頭」。

  現時新聞偶爾有報道指,透過網上情緣,有人認為覓得「真愛」,被對方騙取大量金錢後,便去如黃鶴,再也找不到對方了。這正正是「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的現實寫照。

  「光棍」亦深...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語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說即使面對災禍,可能幸福正依旁在其中,相反,面對幸福,要不忘災禍正潛伏在當中。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災禍與幸福兩者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我們不知道那個是源頭,所以也不必對眼前的禍或福過分擔憂或喜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正好說明這兩句話的意思。這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講述的是接近中國北方邊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

  「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也可以說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相傳這句話與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一個故事有關。

  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貪玩不愛讀書,跟「恆心」沾不上邊。相傳有一天,他見到一位老太婆在磨一根大鐵棒,誓言要磨成一根鏽花針,小李白好奇地問道:「怎樣可以做到呢?」婆婆回話:「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

  這句話給小李白當頭棒喝,從此李白用功讀書,若干年後,他寫出了不少驚世的詩篇,在詩壇上...

日日薰風卷瘴煙 南園珍果荔枝先

  夏天,是荔枝當季的季節,古人對荔枝的描寫不少,當中有名的有「日日薰風卷瘴煙,南園珍果荔枝先」,這句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出自五代詩人徐夤(音:演)的七律詩《荔枝》的首兩句, 全詩如下:

  日日薰風卷瘴煙,南園珍果荔枝先。

  靈鴉啄破瓊津滴,寶器盛來蚌腹圓。

  錦裏只聞銷醉客,蕊宮惟合贈神仙。

  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羅紋遍殼鮮。

  「薰風」指夏季和暖的東南風,「瘴煙」暗喻嶺南濕熱蒸騰的天氣霧氣,很容易引致疫病,...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夏天,是荔枝當造的季節。荔枝作為嶺南珍果,自古就是詩人筆下的寵兒,其中名句便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中的「妃子笑」與楊貴妃有關?這句話又出自何處?

  相傳唐代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為了讓楊貴妃吃到一口地道新鮮的荔枝,博取一笑,唐玄宗更命人專門修了一條橫跨千里的「荔枝道」。每逢荔枝時節,便下令各地驛站專人專道、快馬加鞭、日夜不休地運送荔枝,以滿足楊貴妃的口腹之欲。

  當時很多負責運送荔枝的官差因舟車勞動而累死,甚至驛馬亦倒斃於路途中。如此興師動眾,...

又要馬兒好 又要馬兒不吃草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求馬兒長得健壯,但又希望馬兒少吃草料,比喻有人要求過高卻又吝於付出。這個比喻,原來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卷一一.鐵公雞》:「濟南某富翁,擁資數十萬,性慳吝,居積取嬴……鄉人號為鐵公雞,謂其一毛不拔也。年近五旬,無子,議納妾,價欲極廉,而人欲至美,媒笑曰:『翁所謂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也。』」 

  這個故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濟南有一位富翁, 十分吝嗇,快將50歲了,因...

覆巢之下無完卵

  這話的意思是傾覆了的巢穴,怎可能有完整的卵蛋可以留下呢?比喻整體一旦傾覆,個體也無法倖存。這話原來出自孔子後人。

  語本《後漢書 . 孔融傳》:「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孔融是孔子之後,年少時已因道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已被讚頌,亦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後的孔融,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嗤之以鼻,經常譏諷曹操。官渡之戰前夕又公開散佈失敗...

今天不養生 明天養醫生

  現代人都注意養生,因為養生能預防疾病,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不作出預防,到生病需要治療的時候可能非常麻煩了,因此就有「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這個說法,也有人說「今天不保健,明天養醫院」。

  要養生,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情緒各方面入手。東方醫學有一名句:「有諸內而形於外」,內在情緒問題不去處理,必然反映在外。西方有一句說話:You are what you eat,即是說你吃甚麼,你的身體狀況就會反映甚麼。運動及睡眠這二方面,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不好好去養生,老來便需要養醫生...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二月十四情人節,戀人們都會相約見面,度過一個浪漫的晚上。這種濃情蜜意,常常用「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形容。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長恨歌》描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相戀的故事,安史之亂的發生,最終迫令唐玄宗將心愛的楊貴妃賜死。

  詩人為他們慨嘆道:如果我們死後在天上的話,就讓我們化做比翼鳥,不離不棄。如果我們在地下的話,那麼就讓我們化做連理枝,永不分離。

  傳說中比翼鳥只有一目一翼...

晝無事者夜不夢

  「晝無事者夜不夢」或許你不熟悉,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一定聽過吧!

  「晝無事者夜不夢」出自《慎子.逸文》,後來被演繹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意為白天的所思所想,會在夜間的睡夢中見到。

  清代李漁的《十二樓.七.拂雲樓》就有「『做女兒的人,有多少膽量?』少不得要怕神怕鬼起來,又有俗語二句道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專家認為導致做夢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物...

有諸內而形於外

  身體內部的問題,會在身體外表顯現出來,正如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也會在這個人的言行體現出來。

  「有諸內而形於外」這句說話源自《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

  中醫診斷的方式是望、聞、問、切,透過「望」病人外部狀況,如臉上氣色、舌頭狀態等,已能掌握病人狀況一二,再透過「聞、問」了解病人生活習慣及問題,最後才是把脈(切)。因此,人的身體內有了毛病,一定會在身體表面顯現出來。

  「有...

授人以漁 不如授人以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句聽得多了,原來還有一句:「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授人以魚」,即給人一條魚,當然能夠充飢,但這是短暫的,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漁捕的方法,所以就有了「不如授人以漁」,意思就是讓人自己學會捕魚,維持生計。同樣地,「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教會別人捕漁的方法,不如教會他人追求自己的欲望或理想。

   有了欲望或理想...

點戍空心戊 橫戌十字戎

  「戊、戌、戍、戎」這四個字的讀音及寫法經常令人混淆,如何分辨及記住呢?

  先談戊戌,(粵音:冒蟀),對中國歷史有一點認識的話,應該聽過「戊戌變法」。1898年(農曆戊戌年),清·光緒年間,以康有為為首的學者倡議的改革變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然而,此次改革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慈禧太后於同年九月發動政...

冷僻字系列|犇

   由三個牛字組成的「犇」,與牛有沒有關係呢?

   一頭牛力氣很大,三頭牛加起來便有力大無窮的意思,不過,「犇」並不與力氣有關,卻是「奔」的異體字。

   此字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其中一次和珅與紀曉嵐兩位臣子隨行,入住客棧。一晚,乾隆夜半起床如廁,久未回去,和珅與紀曉嵐於是外出尋找乾隆皇帝,三人碰面時,正聽到另一房間傳...

冷僻字系列|鱻

  由三個魚字組成的「鱻」(音:鮮),看上去冷僻,卻不乏人使用。

   《説文》:鱻,新魚精也。[註]徐鍇曰:三,眾也。眾而不變,是鱻也。 

  「鱻」是鮮的異體字,代表新鮮的意思。食肆主打新鮮食材,尤其海鮮類,故不乏有以此命名的食店,如在荃灣有一家「魚鱻魚湯專門店」,而九龍城便有「海鱻養生火鍋店」。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魚字為「䲆」(音:鮮/穌);四條魚組成的「䲜...

冷僻字系列|贔屭

  「贔屭」這二字是甚麼意思?又怎樣發音?

  贔(粵音:鼻)屭(粵音:器),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龍所生的九個兒子之一,外形像龜。  

  明.楊慎《升庵外集》提到「龍生九子」次序排列為:贔屭、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龍九子外形與能力各有不同,其中,贔屭原形像龜,因為能負重,多作為碑座,有「碑下龜趺」之說。

  古時在廟院...

回歸紀念柱

  慶祝香港回歸28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回歸紀念柱」。

  不同於其他紀念回歸的建築,回歸紀念柱並非由政府負責興建,而是由八鄉鄉事委員會會員自行斥資建造而成,是香港唯一由民間籌建以紀念回歸的建築物。  

  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元朗八鄉上村公園,柱上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題字,上面書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的金漆字。

  回歸柱序文「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乃...

香港回歸紀念塔

   大埔海濱公園,有一座高32.4米的香港回歸紀念塔,回歸塔牌匾由前新華社分社社長周南題詞。   紀念塔以木材為建築材料,分上下兩層,設計為螺旋形建築。遊人登上紀念塔,可將吐露港迷人景致盡收眼底,更可以遠眺八仙嶺及馬鞍山的景色。而這座建築物建於大埔海濱公園裏,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

  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地,正是當年英國接管新界時英軍登陸之處。

  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政府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在1899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的儀式,而當時這批英軍登岸的地方正是現時香港回歸紀念塔所在之處。

 ...

1997年

  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至於為何是1997年呢?這就與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有關。

  在19世紀末,滿清政府積弱,外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佔中國土地。1898年,當時英國政府趁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租借」名義強佔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島嶼,為期99年,而這個所謂「租借期」結...

回歸

  今年是香港回歸28周年,讓我們看一下「回歸」這個詞語。   回歸有重回、回到的意思。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對香港而言,就是正式回歸祖國的大日子。

  「回歸」一詞出現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不斷交鋒,英國希望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中國表明要「收回香港」。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於1982年明確表示:「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

冷僻字系列|虤與豩

  虎和豬,如果排列成雙,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呢?

  兩隻老虎,有「虤」(音:顏)。《說文》:「虤,虎怒也。」代表老虎發怒的樣子。唐孟郊《懊惱》詩:「求閑未得閑,眾誚瞋虤虤。」

  兩隻豬,則為「豩」(音:斌),就是兩隻或幾隻豬一起追逐嬉戲的意思了。

  「豩」亦與飲酒有關。宋無名氏 《漢皋詩話·酒膽豩》:「豩字,呼關切,頑也。當在山字韻。劉夢得有『杯...

冷僻字系列|驫、猋、龘

  漢字的疊字中,有一些是以動物組成,顯示速度倍增的意思。你知道哪些呢?

  三個馬字組成的「驫」(粵音:標),是眾馬奔騰的樣子。《左思吴都赋》有驫駥驫矞,就是形容眾馬奔騰的氣勢。

  三個犬字組成的「猋」字(粵音:標),本意是狗奔跑的樣子;亦有迅速之意,跟「飆」字相通,「飆升」代表急速上升。

  三個龍字組成的龘字(粵音:踏)。據《廣韻》説該字之義為「龍飛之狀」;《説文》解...

冷僻字系列|尛

   「尛」是一個古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卻在網絡上盛行,那是為甚麼呢?

  《康熙字典》和《龍龕手鑑•小部》都收錄「尛」字,表示古同「麼」。可用作疑問或者停頓,因此「幹麼」也有寫作「幹尛」了。

  網絡上喜歡用一些古字,取其外貌,改其意義。這個字,是由三個小字組成「尛」(音:麼),在網絡上曾被用來指代小三(即第三者),但實際此字與第三者完全拉不上關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