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03/2024
粤菜一大特色是食物讲求新鲜,这样吃鱼才能“鱼有鱼味”。
说起新鲜活鱼,原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它们竟然会成功“搅动”市场经济这一池“活水”,令广州从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出发,迈开农副产品价格松绑的第一步,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
改革开放|吃鱼必需有“鱼票” 沿海广州曾经“望鱼兴叹”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哪怕是生活在沿海地区、鱼米之乡的广州人,也只能“望鱼兴叹”。当时想要吃上一条新鲜活鱼是很难的事,最主要原因是买鱼要用“鱼票”。每人每个月有2张鱼票,一个月差不多只能买到1斤鱼,数量极少。
而且由于供应紧张,有时候有鱼票都不一定能买到,因此很多市民要凌晨就去市场排队,等待鱼档开门。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尝试开放部分水产市场,并设置试点,让新鲜活鱼不再是政府指定的价格,允许市场议价出售。
随后,广州更在全国水产行业中,率先成立全国同行中第一间国营的河鲜贸易货栈,对河鲜杂鱼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议价成交。
接着当局又成立咸鱼海味服务部,开放咸鱼海味市场。1979年3月,塘鱼、冰鲜鱼市场亦陆续开放。
改革开放|市场开放后供应大增 广州终解决“吃鱼难”
价格开放后产生的效果极佳,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释放,水产品的数量大增。在开放首年供应增加1万多吨,第二年又再增加3万多吨,品种也变得更丰富。
那时候,被戏称为“天光墟”的河鲜贸易货栈,即使天色已晚都仍旧灯火通明、人潮涌涌,路边停满放在竹筐的单车,交易买卖一直会持续到凌晨五六才点才结束。
到了1985年,广州水产市场获得全面放开,“鱼票”正式成为历史。全国各地的鱼争先恐后地“游”来广州,市场供应大增,广州就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
水产市场是一个起点,它更带动了广州其他农副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为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副产品购销制度改革,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延伸阅读:改革开放|首个中外合作项目 中山温泉宾馆打开投资内地大门
延伸阅读:王家卫《繁花》: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繁华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