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3/04/2024
改革开放大潮中,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市元宝镇的元宝村是其中一颗“明星”。
作为“土改第一村”的元宝村,从“光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改革开放是怎样令巨变发生的呢?
改革开放|元宝村因小说情节闻名 建国初期经济几近崩溃
元宝村的名字,是来自附近一座状似元宝的小山“元宝山”。元宝村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闻名。1946年9月,当代作家周立波来到元宝镇工作,参与并领导土地改革。一年后,周立波根据在元宝镇的生活体验,创作出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中“元茂屯”,原型就是元宝村。
虽然“土改”令元宝村的穷苦农民获得土地,日子逐渐有起色。但其后持续数十年的动荡岁月,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全条村的经济都几近崩溃,变成了“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83年6月10日是元宝村发展史中值得铭记的一天。当天早上,村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偿还2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债务。经过激烈争论,与会者一致决定不能将债务下分给农户,而是要发展集体经济。由于单靠农业难以负担,村领导班子决定发展工业。
在村支书带头下,元宝村最初集资兴办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盈利后按3:3:4的比例分配村利润、企业积累和股东分红。及后,元宝村将生意做大,又兴办起筷子厂、铅笔厂等愈来愈多企业。
而透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令元宝村的产品远销大连、北京,甚至日本、韩国、俄罗斯。到了1996年,元宝村成为了松花江地区第一个“亿元村”。
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挽救元宝村 打造全国铅笔产业重镇
曾经在筷子厂担任质检员的于克彬忆述,当年她因全勤、效率高、无差错,获奖励一辆自行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由于企业多、效益好,许多村民都愿意进厂打工,获得高工资及分红。
元宝村的村民更会在逆境中求变生存。铅笔是元宝村的“特产”,但随着国家出台禁止砍伐商业林政策,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工厂一度在低谷徘徊,甚至濒临停产。
村民决定进行改革,第一步是淘汰“大路货”,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同时改为生产36色铅笔以供出口,利润达到每支0.1元。时至今日,元宝村仍以村级的体量,稳稳拿下国内铅笔板行业的冠军,每年加工多达23亿支铅笔,占全国总量的20%。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元宝村已经富起来,2019年时总资产高达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改革开放为元宝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更将会是“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