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06/2021
在1950、60年代,在香港上环曾经出现被誉为“平民夜总会”的上环新填地大笪地,成为不少市民消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到了90年代初,这个曾经人人爱逛的地方敌不过社会发展而消失,令人惋惜。
上环大笪地小贩摊档多 港人低廉消闲娱乐好去处
现在的上环港澳码头旁边的巴士总站,正是昔日上环大笪地的所在位置。可是,新冠疫情下,去澳门或往返内地都不容易。而在疫情稍为舒缓下,有指香港如果连续14天没有本地确诊个案,就可与澳门“通关”,对于久未出行的港人可说是振奋的消息。
去澳门,最常是到上环信德中心的港澳客轮码头乘坐客轮;以往,在码头未迁入室内前,不论买票或轮候上船也在林士街的露天码头进行,人们在炎夏日子坐船是相当辛苦。
早期的港澳码头有三角码头、省港澳码头和机利文街口的“敌产”码头(“敌产”(大阪)码头是根据专门研究香港历史的郑宝鸿先生的资料所引用,再翻查一些资料,该码头有可能是称为大阪商船码头)等;1950 年代中,只余“敌产”码头。在1957至58年上环林士街至摩利臣街的填海工程完成,1961年6月1日港澳码头迁至林士街的新码头正式启用。
延伸阅读:重温荔园集体回忆 你坐过叮叮船吗?
当时在新码头附近,有个日间用作露天停车场,晚上变身小贩摆卖的地方,称为上环新填地。场中,不单有售卖熟食如避风塘炒蟹、豉椒炒蚬、海鲜粥,和小食如糖葱饼、叮叮糖、麦芽糖等摊档,又有卖艺表演、风水面相档、街头讲古,也有小贩摆卖日用品及衣服等等,十分热闹;于1960至1990年代初,为经济能力不高的市民提供了低廉的消闲娱乐,也给不少人做小贩拼搏谋求生计的机会。
上环除了新填地,在荷李活道及城隍街一带,有一个大笪地,同样有街头卖艺、大牌档及干货摊档等,但规模不及新填地。1970年代,市政局要收回大笪地的土地,改建为后来的荷李活道公园,于是整个大笪地顺埋成章地搬至新码头一带,令上环新填地的小贩摊档更多,类别更多元化,这个“平民夜总会”的声势更加壮大,并被称为上环大笪地。
6岁钟叮当 上环大笪地唱歌赚钱
艺人钟叮当(原名钟丽裳)在1950年代曾在上环大笪地卖唱,当时6岁的小女孩每晚就站在叠高的汽水箱上,在父亲的琴声中,大唱国语歌和广东歌。
她在唱歌之余,又会向观众兜售香口胶、陈皮梅等,赚来不俗的收入,足够养活全家。当时,每晚大笪地都挤满了市民,卖唱摊档更常被几十至过百的观众包围听歌。去大笪地听歌或逛街,成为不少市民辛劳工作后的心灵寄托、娱乐活动,甚或放松身心的减压方法。
90年代中区填海收地 上环大笪地无奈结束
上环大笪地的热闹盛况,一直维持至1970年代中期,港英政府兴建信德中心,落成后于1985年将港澳码头移入室内。大笪地则要向西迁移,及后更不断收细范围;加上当时香港的娱乐活动开始渐多,好像电视台提供免费的电视节目、戏院播放中外电影等,令大笪地渐渐失去吸引力。
1992年,港英政府发展中区填海计划,决定收回上环大笪地,改建成为现在的港澳码头巴士总站,令这个曾陪伴香港人度过无数美好晚上的上环大笪地,正式退出香港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