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建筑雷生春 战前30年代中西合璧旧骑楼

编辑︰豆子

  位于旺角的香港一级历史建筑雷生春,由1931年建成至今已90年,不但展现了30年代香港常见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亦记录了一代香港人的生活痕迹,而且数十年来,一直持续传承中医及中国文化,是非常珍贵的香港历史建筑。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1
雷生春位于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独特的香港历史建筑风格,成就了别具特色的夜景。(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早年香港历史骑楼盛行 雷生春为其中之一 

  雷生春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见证数十年来香港历史文化的变迁。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自18世纪末,当时前往印度的英国人非常不适应当地的炎热天气,于是在住宅前方加了一条外廊以遮挡阳光,营造一个凉爽又通风的空间,英国人称之为廊房。

  至19世纪至20世纪,廊房建筑传至中国广东南方沿海城市,由于结构上二楼犹如“骑”在一楼之上,故得名骑楼。

  延伸阅读【皇都戏院(上)】屹立69年世界唯一露天“飞拱” 见证香港电影文化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2
位于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正门,外墙为水磨石,窗户设有木制档板,留有香港上世纪历史的建筑痕迹。(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8
(图片来源:Getty)

  由于南方气候湿热,日照时间长,雨水又较多,在当时未有冷气机的年代,骑楼建筑既可令室内清凉干爽,亦方便楼下的行人以及出入店舖的顾客,因此骑楼变得愈来愈盛行。

  而民众在兴建骑楼时,亦开始在这些带有欧陆风情的建筑上,增添几分中国文化气息,例如满洲窗、漆木鸟笼等,可见骑楼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一项重要见证。 

  随着大批广东人移居到香港,骑楼的建筑风格亦传入香港,成为许多现时战前唐楼及早期公共屋村的建筑样式,作为一级历史建筑的雷生春亦是其中一例,令骑楼成为香港建筑历史的其中一个重要印记。

雷生春西式柱配满洲窗 印证香港历史融合中西文化

  雷生春于1931年建成,由外国建筑师布尔(W. H. Bourne)设计,楼高4层,最底层为医馆和药店,上层则是雷家的住所,是昔日香港历史常见的上居下舖的结构逻辑。

  雷生春的弧形骑楼设计,一方面使用了西式石磨梁柱、栏杆装饰和意大利风格的正门;另一方面亦尽显不少中国文化建筑细节,例如将彩色玻璃蚀刻画镶嵌于传统木框架的“满洲窗”,便是其中一例。

  延伸阅读【皇都戏院(下)】邀年轻画家、书法家合作 郑志刚谈保育困难:文献不足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4
活化前的雷生春曾空置多年,因为没有妥善保护和维修,外貌显得残破不堪,当时在坊间更因此而传出不少与雷生春有关的怪异故事。(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7
(图片来源:Getty)

雷氏家族将雷生春赠予政府 改建中医馆保留香港历史 

  虽然雷生春的最底层为中医馆,但其实雷氏家族并非靠中医起家,雷生春的业权持有者,是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雷亮。

  雷亮于1942年逝世,雷家后人自60年代开始相继迁离,至70年代大宅空置,雷家后人曾一度打算重建雷生春,不过祖先有令,不得变卖,不得拆卸,所以重建计划未能成功。

  直至2000年,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雷生春为一级历史建筑,雷氏后人于是将雷生春捐赠予政府。2012年初,雷生春经过一年多的活化工程后,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的角色重生,作为非牟利机构经营的中医药保健中心,为基层市民提供诊症服务。

  延伸阅读繁体字手写招牌如何传承香港文化 在变幻中求存?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6
(图片来源:Getty)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雷生春-5
见证香港历史的雷生春,已翻新改建为浸大中医药学院的“雷生春堂”,向社会提供中医服务。(图片来源:Getty)

  雷生春是香港现存少有的上世纪30年代舖居大宅,反映了昔日香港历史的社区生活、经济活动和建筑特色。活化后的雷生春堂,尽量保留了雷生春原有的建筑特色,地面亦设有浸大配方的凉茶店和展览厅,让公众可以回忆当年百姓的生活。

  延伸阅读:肇庆800年中国文化古村 八卦阵防洪又防贼

蓝屋屹立99年 湾仔打卡唐楼前身为华佗庙、黄飞鸿徒弟武馆

2:23

香港历史上曾实行夏令时间?

2:09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images当代中国-飞凡香港-1963年香港制水4天供水4小时叫苦连天

1963年香港制水 4天供水4小时叫苦连天

2:41

“热狗”退役 香港巴士全线冷气化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