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從票證到無現金 支付方式進步見證幸福生活

編輯︰王子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經歷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綜合國力增強、生活水平提高,加上科學技術進步等,都使市民大眾的支付方式不斷變化。

  可能要老一輩的人才會記得,現在購物時使用現金,甚至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在改革開放前實在是難以想像。這是因為中國是到了1993年,才正式結束自1955年開始,長達近40年的「票證時代」。

在「票證時代」,有錢也不一定買到日用品,即使是食物都必須持有相關的票證。(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一窮二白」時票證有必要 保障吃飽穿暖

  上世紀50年代初,時值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農業基礎落後,糧食增產幅度遠遠追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糧食等關係民生的日用品嚴重短缺。

  為此,國家在1955年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統購統銷」,全國人民只能憑票證限量購買。

  當時的中國是「一窮二白」,票證制度實有其必要性,是平民白姓能夠吃飽穿暖的保障之一。

  同時,票證制度初步緩解糧食等重要物資的供需問題,保持市場物價穩定,保證建國初期大規模重工業建設能夠順利進行。

  據不完全統計,從中央到基層發行過票證的地方約有2,441個,票證的種類更達30萬種之多,「幾乎找不到不要憑票就能購買的東西」。

全國曾發行過的票證多達30萬種,涵蓋日常生活各方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山西省是全國最早實行票證制度的地方之一。

  從1954年開始,山西太原就對國營商業中貨源不足的豬肉等副食品實行計劃供應。在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太原更在全國率先對日用工業品實行憑票供應。

  太原的票證種類在最高峰時多達66種,除了肉、魚、蛋、食油、棉布外,還有火柴、肥皂、醬油、醋、香煙、點心、呢絨毛料、熱水瓶、棉線等。

  後來,憑票證限量供應的物品種類愈來愈多,太原政府為方便管理,成立了「票證管理所」,並在全市設置42個票證點。每年向居民發放票證的時候,除了本所內部的工作人員之外,票證管理所還要從基層抽調大批人員來幫忙分發物資。

改革開放|深圳率先取消票證 1993年「票證時代」落幕

  到了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翻天覆地的改變由此開始。

  其中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不久,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在1984年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放開供應及價格。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國各地陸續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

  糧價放開後,刺激其他商品加強流通,亦促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隨之顯着增長。

  到了1993年,票證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年的「票證時代」就此落幕。

對於現今的小孩子而言,糧票最多只是歷史紀念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中國正逐步實現無現金時代

  時至今天,中國正逐步實現無現金時代,截至2021年,全國有超過9億人使用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527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86%,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從憑票證限購、有錢買不到,到現在的無現金時代,支付方式在中國不斷大步向前,不僅是深刻社會經濟變革的反映,更是幸福生活的有力見證。

支付方式在中國非常多元化,尤其是移動支付,幾乎無人不曉。(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小崗村秘密行「包產到戶」 突破農村改革開放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第一間民營餐廳 由吃不飽到美食大國

改革開放|「第一公民」原來是她?回看居民身份證變遷

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 新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改革開放|中國第一個村委會誕生記 廣西偏遠合寨村全國率先民主選舉

改革開放|中國流行音樂起點廣州天河體育中心 第一位舉行演唱會的歌手原來是他

中國推出外籍人士支付指南 如何用信用卡?移動支付不必登記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