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與「春節」

    現今1月1日稱為「元旦」,也是新一年的開始。不過,古時元旦並不是指1月1日的,元旦又與春節有甚麼關係?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天明的開始。在中國古代,「元旦」一詞源自於三皇五帝時代的顓帝,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而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一年之始)、月之元(一月之初)、時之元(一日之初)的意思。然而,古代中國是使用農曆,因此元旦所指的是農曆大年初一。

  那麼又是甚麼時候元旦是指一月一日呢?就是民國成立初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同時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宣言書末尾所署時間用上了「元年元旦」,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新曆,也是首次使用具有現代意義的「元旦」詞滙,不過當年並不有正式公布和命名。

   直至到了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陽曆。「元旦」,就是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至於「春節」一詞,又是甚麼時候開始採用?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1月1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延伸閱讀:喜迎元旦 太空站與京港澳「天地對話」  

 

「食鹽」怎樣才能多過「食米」?  

   在與老一輩就某件事爭論之時,一旦踏入有理說不清的地步,經常就會聽到老一輩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但現實中,「食鹽」真的可以多過「食米」嗎?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大概意思本是「我年紀比你大,我見的風浪比你多,人生經驗也比你多,所以你應該聽我說的話去做事」。

  但是,一位長輩吃過的鹽真的可以比一位年青人吃過的米飯多嗎?從科學角度來看,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以15歲少年每餐一碗米飯來算,一位50歲的長輩,必須每天吃掉約150克鹽,才能做...

「迷你」與「的骰」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所以過去十多年出現不少面積極小的納米樓,非常「的骰」。有些納米樓樓底高,室內設計師便向「高空」發展,令面積極小的納米樓變成另類複式樓宇,可說是設計思維的突破。

  「的骰」,在廣東話俗語中意思就是細小,正寫為「菂薂」。根據《爾雅·釋草》所載,「菂薂」即是蓮子的果實,由於蓮子果實很細小,因此在廣東話當中延伸為細小的意思,通常是用來形容人或者物件的外形很精致、細小,等同於小巧玲瓏。

  除了的骰外,香港人還常用「迷你」來形容細小。迷你是從英文字mini音譯過來,...

韓信帶兵 多多益善

  慈善機構進行籌款活動,善款數字當然是「多多益善」。原來「多多益善」這個詞來自一個楚漢相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軍「韓信」。

  這句話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原來是韓信說給當時的主公劉邦聽的。

  有一天,劉邦和韓信等人在閒聊。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你最多帶十萬。劉邦說: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了吧!

  劉邦聽罷顯得十分疑惑,不明所以。

  韓信解釋說:你不能帶兵,但能馭將。意即劉邦註定是人...

「五斗米折腰」點解成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祿,「折腰」指彎腰,不為俸祿而折腰,代表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這名句出自田園詩人陶淵明之口,如今卻多掛在打算辭職的打工一族的嘴邊。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40歲的陶淵明,某年秋冬之際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他到任第81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這個督郵以貪婪聞名見稱,每年兩次巡視,都要求下屬奉上財帛珠寶,好讓他「滿載而歸」。

  這次督郵派遣差縣吏來叫縣令(即陶淵明)...

初七人日「三吃四做一禁忌」  

  在中國民間傳統中,新春不但喜慶的習俗多,禁忌也多,例如在初七人日這天,便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習俗。

  正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人日」,是因為傳說中女媧創造天地時,前六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類,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即人類的誕辰日。

  那麼何謂「三吃四做一禁忌」呢?所謂「三吃」,就是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長壽,吃七寶羹寓意身體健康,吃及第粥寓意高中。

  至...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