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美國電影《亡命天涯》上映 刺激中國電影業重現生機

編輯︰王子傑

  1994年11月12日在中國上映的美國電影《亡命天涯》,是中國第一部採取票房分帳形式的外國電影,開創先河。

  這是拯救當時中國電影業的重要舉措,刺激市場發展,卻也引發業界正反派大論戰,甚至險些令上映胎死腹中。

在中國電影業的改革開放之前,作為市場主體的觀眾並沒有話語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計劃經濟「統購統銷」 中國電影業與需求脫節

  《亡命天涯》在1993年首映,是1990年代最佳動作影片之一,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等7項提名,演員湯美李鍾斯更藉此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及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

  在《亡命天涯》之前,中國沒有一部進口外國電影能被稱為「大片」。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間, 中國一直有進口外國電影,但除了電影交換等非商業性發行之外,這些電影都被平均價格2萬美元買斷發行權。低廉價格下,質素可想而知,基本上只有舊片和爛片。

  高度集中在國產電影的中國電影業,在《亡命天涯》之前陷入崩潰邊緣,這也與當時的國情有關。

  即使已經改革開放,但在1993年以前,中國電影業仍維持計劃經濟下的「統購統銷」。當時中國電影業分為三大部分,即製片業、發行業、放映業。

  計劃經濟下,絕大多數國產電影的品質欠佳,與需求脫節,皆因作為市場主體的觀眾並沒有話語權。觀眾可以看甚麼電影,由電影院決定,電影院上映甚麼電影,由發行公司決定,發行公司有甚麼電影,由製片廠決定,製片廠生產甚麼電影,由廠長決定。觀眾的喜好,無法左右電影的產出。

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中國電影業仍維持計劃經濟下的「統購統銷」,這些國產電影品質欠佳,與需求脫節。(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後,電視機愈來愈普及,加上盜版盛行,人們要接觸世界最高水平的電影並不困難,單單是來自香港電視劇或電影,已是國產電影的勁敵。

  中影公司的一份紀錄曾經提及,1985年3月25日至31日,這一星期湖北武漢有3個電視頻道播放6個香港及外國的連續劇。其中在星期六,正當播放黃日華、翁美玲主演的《射鵰英雄傳》時,市內向來較多觀眾的電影院,晚場只有4名觀眾。

  統計數據更顯示,1990年到1993年,中國電影業的票房及觀影人次全都急劇下降,年度總票房從1990年的22.2億元(人民幣.下同),下降到1993年的13億元,年度觀影人次從1990年的162億,下降到42億。

改革開放|票房分帳引入外國電影 中國電影業重現生機

  市場的現實,倒逼中國電影業必須進行改革。1993年1月,被稱為「3號文件」的《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發布,承擔電影進口業務的中影公司,隨即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國際慣例,提出將進口的外國電影實行票房分帳。

1990年代初,中國電影業在崩潰邊緣掙扎,票房及觀影人次愈來愈少。(網上圖片)

  所謂票房分帳,意思是指出品方不賣斷該部電影的發行權,而委托中介機構代理發行。製片方、出品方、發行方,甚至放映單位等各方,都會按照事先商定的比例,按照票房收入分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票房分帳令票房收入要受外部監督,以往統購統銷下,省市級電影公司得以截留票房的陋習將難以為繼,因此遭到部分人強烈反對。

  《亡命天涯》在上映前,被包括北京在內等多個省市級電影公司抵制,與中影公司簽約的北京海淀區電影公司,甚至被北京文化局的領導以「組織命令」為由加以阻攔,令時任公司總經理要帶着電影膠卷在市內四處「躲避」。

  雖然一度引起風波,但《亡命天涯》最終成功於1994年11月12日起,在全國6個城市進行首輪放映。首輪上映持續一星期,並於1995年元旦再復映。《亡命天涯》總票房超過2500萬元,作為對比,1994年全國17間電影製片廠共計發行93部新電影,收入扣除開支後,全部加起來僅僅略有盈餘49.4萬元。

  在中國電影業最低迷的時期,票房分帳的《亡命天涯》成功重新激活市場,「鯰魚效應」下,中國電影業及國產電影,正逐漸找到合適的改革方向。

  延伸閱讀:國產科幻先河 《流浪地球》的啟示與反思

  延伸閱讀:《末代皇帝》紫禁城取鏡 成西方電影首例

 

改革開放|參賽人數從84到3萬 北京馬拉松打開中國對外交流

改革開放|滬嘉高速開創歷史 中國經濟發展有了「高速公路」

改革開放|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28年間從0到10.51億

改革開放|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 開啟中國「高鐵時代」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