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 細說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的故事

編輯︰王子傑

  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編號「85100001.0」,在1985年12月28日頒發。得到這份證書的「中國第一人」,就是航天工業部207研究所工程師胡國華。

年近八旬的胡國華與當年自己取得的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合照。(網上圖片)

《專利法》出台前知識「無價」礙科研

  《專利法》在1984年3月12日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198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專利法》出台之前,中國的知識產權觀念薄弱,技術屬於公有、共享,只需透過介紹信說明身份來歷,就可以將別人多年的研究成果瞬間得到手。

  這一種「一家挑水家家喝」的做法,表面上十分方便技術交流,但正由於知識「無價」,科研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年近八旬的胡國華憶述,那時候的中國,發明創造完全不值錢,「從地上撿五塊八塊的東西可能會被人瞧不起,但是偷用別人的技術,卻沒有人當回事。」

  1985年3月,在得知《專利法》即將在4月實施,並已經開始接受申請後,胡國華立即就想到要去做「中國第一人」,「我平時的工作就是搞科研,研究的領域也很廣泛,所以手頭本來就有不少研究成果。」

第一位申請完專利後,胡國華(右)接受傳媒採訪。(網上圖片)

  有趣的是,當時國家專利局也是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申請專利的地方只是一處還在修繕的平房。胡國華靈機一觸,就趕緊準備好文件,然後再拿出一塊寫着「申請專利在此排隊,第一名航天207所」的紙牌,「我當時就把牌子往門上一掛,大家就自覺在我身後排起了隊」。

  就這樣,胡國華名正言順守好第一名處理專利申請的地位。經過三天三夜與同事們接力排隊,加上胡國華的「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符合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申請專利三要素,他如願獲得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

胡國華已將他的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捐出,用於改革開放相關的展覽。(網上圖片)

第一份專利證書見證改革開放

  胡國華的裝置可以將從衛星上拍的地面照片,顯示為按某種特徵不同而編制的彩色圖像,從而看到更多資訊。胡國華坦言,雖然當時電腦圖像處理投術才剛起步,光學處理裝置有一定的實用性,但這個裝置本身「談不上有多好」,反而重點是要見證《專利法》在中國實施。

  40多年過去,在第一份專利證書之後,中國如今已是專利大國,國內及PCT國際申請量均已躍居全球第一。在2021年,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58.6萬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為285.2萬件,PCT國際申請量則為69,540件。

  在改革開放中起步的《專利法》,使中國的科技發展得到強勁活力,為日後科技和生產力持續進步提供堅強保障。

中國不論國內或國際上,專利申請量均為全球第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買堅嘢,嚟友誼」 一代廣州集體回憶廣州友誼商店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80年代後期逐漸流行 婚紗照變遷折射社會巨變

改革開放|你喜歡速溶還是即磨?細談中國咖啡文化變遷

由鄧小平坐日本新幹線說起 回顧中國高鐵威水史

改革開放|「買堅嘢,嚟友誼」 一代廣州集體回憶廣州友誼商店

改革開放|80年代後期逐漸流行 婚紗照變遷折射社會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