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好 上海話雄霸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其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事,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更是上海人的天下,但自80年代後期,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懂上海話的人已愈來愈少。

  中國建國後的50年代,不少上海人(上海話讀作「上heir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也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充斥了整個片場,當時便有人抱怨:「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去邵氏叩門,否則只會焦頭爛額。」60年代後,祖籍寧波的倪匡更成為其中一位邵氏製片的當紅編劇。不論是古裝、時裝片,十之八九均出自倪匡手筆,其中也蘊含不少上海元素。

  時移世易,倪匡在訪問時曾指出,江南人愛談江南事,但懂上海話的人在香港已買少見少,憶起好友、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仍在世期間,已有「訪舊半為鬼」(杜甫詩句)之感(意思是不少同齡好友已不在人世),其後查大俠去世後,連「半隻鬼」都沒有了,更感寂寞。

台山人同你講:「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在宣傳廣告中,100歲婆婆鼓勵長者接種疫苗如是說。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其中,「soon仔」更一度成為潮語,不過,這近似台山話的說法,又不夠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台山話有些發音及詞彙很獨特,除上述「doi」之外;...

「十三點」之「裝13」

  在上海俚語中,「十三點」一般形容口沒遮攔、傻得可愛的女人,也可指言行舉止不合常理、做事沒腦子的人。香港女漫畫家李惠珍便以此為題,於60年代推出第一代本地少女漫畫《13點》,把漫畫中的13點打造成時尚前衛的女性。

  現今不少方言在網絡上日漸流行,網絡詞「13」便是其中之一,「裝13」這詞便經常網絡遊戲中出現,其實這是跟上海俚語「十三點」有密切關係。

  為什麼「十三點」有這意思?其中一個說法跟舊式的自鳴鐘有關,自鳴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一點,鐘便會敲響一下,六點便敲響六下,十二點則敲十二下,若果敲響...

工夫茶是食的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蛙是朵趙冷

  「從未怨過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趙冷!」這是電視劇《我來自潮州》主題曲的歌詞,最後一句:「蛙是朵趙冷」,是用潮州話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資料顯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約有70至80萬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蛙是朵趙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話,大家都可能略有所聞。

  《我來自潮州》這套電視劇,也是以當時亞洲電視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藍本。林百欣原籍廣東省潮陽縣,跟很多潮州人的特質相近:...

一抽二掕

  購物過後,兩手拿着幾袋戰利品回家的樣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來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寫成「一抽二襱(lang3)」,讀音和意思都是一樣的。

  究竟甚麼是「掕」?「掕」字有用繩紥緊,用勾掛住,或者把東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樣子。

  形容同樣景象的,廣東話中還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閱讀: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

「抵冷貪瀟湘」與林黛玉有關?  

   最近天氣寒冷,不少人苦惱出門時穿甚麼衣服才夠暖。   然而,即使天氣再冷,總會有人愛穿得少,老一輩的人通常會以「抵冷貪瀟湘」來形容。

  「抵冷貪瀟湘」,意思就是人們因愛美貪靚而穿得不夠,以免因穿得太多而顯得浮腫難看,即使難受仍心甘命抵。

  不說不知,抵冷貪瀟湘中的「瀟湘」源自《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住之處瀟湘館。

  這裏的「瀟湘」二字引用了帝舜同瀟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她們二人都是美女,因哭舜而自投湘水尋死。後人為了紀念她們,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