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編輯︰紀小廷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成語「一板一眼」的意思是指做事符合規矩,或比喻某人思想死板,不知變通。而當中的「板」和「眼」是指甚麼呢? 

  可能大家會以為「板」和「眼」是指木板和眼睛,實情並非如此。「板」和「眼」是中國戲曲音樂的節拍名稱,「板」是強拍,「眼」為次強拍或弱拍。「一板一眼」即二拍子,每小節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眼除了「一板一眼」,還有「一板三眼」節拍,即是四拍子,第一拍為板,後三拍為眼 

  清代著名作家吳趼人於糊塗世界.卷六一書中以「一板三眼」來抨擊晚清時代守舊不變的科舉制度,當中記載了「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這句話,以「一板三眼」來表達對科舉制度的不滿。 

  因此,「一板一眼」與「一板三眼」同樣可用作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或者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靈活掌握。時至今日在中國文化中,「一板一眼」則較為常用。 

趣談中國文化|鍛煉在古代是一種刑罰?

趣談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原是「七竅不通」?

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