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一字之師:懂一字可成「師」?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一字之師」的意思是某些詩文經改動一字後,變得更精簡完美,或用以稱許別人學識修養的豐富,那麼在這個成語在起源時,這一字是哪個字呢? 

  原來這成語的由來與唐代詩僧齊己及詩人鄭谷有關,據《五代史補》記載,僧人齊己喜歡作詩,而且寫詩態度嚴謹,詩寫成後,還會仔細琢磨、反復推敲,並虛心向別人請教。某年冬天,齊己在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便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五言詩《早梅》,頌揚寒冬裏早開的梅花。

  後來他去向著名詩人鄭谷請教,鄭谷反覆讀了幾遍《早梅》中「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這兩句後,便對齊己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鄭谷認為若數枝梅花齊開,便不算是早梅,提議將「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一枝梅花初綻更能表現報春梅花的「早」意。

  齊己非常佩服鄭谷改「數」為「一」的意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後來人們傳誦此事,並稱鄭谷為「一字之師」,而「一字之師」也成為一個經典的中國文化成語,流傳至今。

 

趣談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原是「七竅不通」?

趣談中國文化|「一板一眼」源自傳統戲曲?

趣談中國文化|「分一杯羹」竟指人肉湯羹?

趣談中國文化|「一毛不拔」源自百家爭鳴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