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讓歷史文化「從文物來 到生活去」

編輯︰郭曉陽

  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架全家福金湯佛跳牆等新春禮盒;良渚博物院將良渚元素和杭州傳統小吃相結合推出「良渚定勝」禮盒;上海博物館延續近年春節生肖展傳統,以河南磁州窯的虎紋瓷枕為圖案元素設計了今年的居家毯……據1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導,春節市場已成為許多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兵家必爭之地」。百姓春節消費,博物館提供「從文物來 到生活去」的解決方案,頗有創意的產品受到博物館愛好者及廣大消費者歡迎。

中國文化|文創產品 推動大眾對文物的嚮往

  從虎符抱枕、虎福生威萬年曆,到祈福神官盲盒、虎年「歲歲平安」帆布包,吸引人們對博物館文創年貨「買買買」的奧秘是什麼?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魅力何在?其之於普通消費者的價值是什麼?

良渚博物院最近也推出一款「良渚定勝」禮盒,把良渚元素和杭州的中華老字號「知味觀」的傳統小吃定勝糕相結合,用的、吃的,一套配齊。(網上圖片)

  今天,一座博物館的價值已不止於豐富的館藏,它正在一步步融入廣大百姓的生活。可以說,文創產品充當了博物館通往大眾生活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博物館文創是文物形與神的複刻品,是博物館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一種延伸。借助文創產品,更多參觀者有機會把博物館「帶回家」,給自己留下一份美好記憶。

  延伸閱讀:從10種茶具 看中國傳統文化

  精美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點燃很多人對博物館、對文物本身的興趣與嚮往。一些人正是通過「種草」、接觸優質文創產品,而對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現實中,文創產品的形式還在不斷拓展,甚至不再局限於實物,諸如音像製品、「雲遊展館」小程式等數位文創,以及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2021年河南春晚爆火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等綜藝文創,都愈來愈展現出博物館文創對博物館的推介、反哺作用——2021年故宮博物院門票往往在大小長假之前就售罄;河南博物院的網上搜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4倍,成為網紅打卡地。

  博物館與文創產品應該是相得益彰的。除了幫助博物館獲客增收之外,文創開發更應致力於強化公眾對博物館的認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而在諸如線上購買文創產品、打卡數位文創和綜藝文創等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公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無障礙享受傳統優秀文化盛宴的欣喜。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為何「冬至大過年」

隨着文創產品的流行,不少傳統文化機構都參與到文創設計的市場中,不但豐富了文創產品的種類,加大推廣傳統文化,同時又能為文物機構間接提升收入 。圖為上海豫園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主題活動日」。(圖片來源:Getty)

中國文化|激發博物館生命力 離不開科技和藝術

  「為公眾了解、愛上傳統文化開一扇窗」,這是博物館文創的生命力所在,它需要策劃方和設計者在對文博資源深度挖掘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找到那個能「開窗」的地方。這一過程,離不開科技的加持、藝術的助力以及市場的活力,同時,也要避免產品的同質化以及將文創做成噱頭甚至過度娛樂化的傾向。

  延伸閱讀:傳統博物館推出文創月餅引搶購潮

  博物館文創是文化與市場的聯姻。隨着文創產品持續出圈,消費者的鑒別力與消費力也在不斷提升,如何在對深耕優質文創資源的基礎上,引領高品位的博物館美學風向,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鑒。前不久,成都博物館主辦了第三屆文創設計大賽,在以腦洞創意啟動文物IP的同時,也為優秀創意提供更便捷的商業轉化路徑;蘇州博物館則通過分析館內AR或講解設備的參觀和使用資料,精准捕捉到觀眾在哪個空間、哪件文物前停留最久,據此定位文創開發的最佳落點。

  借助文創產品,讓歷史文化「從文物來 到生活去」。在推動博物館文化傳播和公共教育職能方面,優質文創產品發揮着不可小視的作用。未來,期待更多博物館文創能走進百姓日常,讓更多人有更多機會親近博物館、親近文物,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和自豪。

(原文轉載自27/01/2022新華網)

中國經濟|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

中國經濟|多措並舉實現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環境保育|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

中國教育|推動義務教育邁向優質均衡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鬧吃 二鬧燈 三鬧謎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就是春節之後的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在這節日,人們一般會吃湯圓、賞花燈及猜燈謎,所以有「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之說。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東漢初年,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呂后死後,剷除呂氏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據說,平息諸呂的日子適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民間將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