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燈招牌

編輯︰豆子

  密集的霓虹燈招牌一向是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單令中外攝影師為之瘋狂,連著名導演王家衛亦經常以霓虹光影來呈現香港街景的城市感。究竟霓虹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香港文化象徵,又是如何逐漸消失於城市之中?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
發掘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燈街景。(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霓虹燈如何成為香港文化?

  霓虹燈並非香港發明的產物,在19世紀末開始,霓虹燈在歐洲、美國的各大營業場所普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慢慢傳至東方社會一些發展較迅速的城巿如上海、香港等。那麼,霓虹燈又是如何逐步成為香港文化象徵?1960年代,隨着香港工業發展蓬勃,許多大企業、夜總會,甚至食肆等,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自家品牌,畢竟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招牌愈搶眼,知名度愈大,客人亦自然愈多。於是五光十色、層層疊疊卻又錯落有致的霓虹燈牌,便形成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為香港街頭營造了特有的景致,是香港繁榮熱鬧的象徵。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
《花樣年華》展現了霓虹燈作為香港文化的美。(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霓虹燈與香港文化電影的關係

  霓虹燈本來只是街頭風景,但透過香港導演王家衛的鏡頭,逐步在全球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成為香港文化象徵。王家衛鏡頭下的霓虹光影,卻總與城巿人的孤獨寂寞掛勾,《重慶森林》、《墮落天使》、《2046》等皆是如此,電影中多個以霓虹突顯光影對比的鏡頭,彷彿都在訴說故事人物走在香港街頭的孤獨感,訴說了「城市化」對香港文化的影響,彷彿城巿愈是繁華,走在其中的人卻愈難找到自我的身份認同,或許身處香港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同感?

  隨着時代變遷,近年霓虹燈招牌變成「過時」的產物,愈來愈多店舖轉用LED燈招牌,加上建築管制收緊、結構安全等問題,令代表香港文化的霓虹燈牌急劇減少。將來大家想欣賞香港霓虹燈,或許只能透過電影重溫夜景,或者到一些以懷舊作招徠的餐廳、展覽,以觀賞者的角度鑑賞逐漸消逝的香港文化。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清明節又稱為植樹節,清明節植樹風俗在...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飛凡香港-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還是九龍寨城?

香港文化粵劇演變與發展

香港文化變遷 屋邨人情味會否消失?

香港喜慶喪葬必備的舞獅傳統文化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宋皇臺與消失的「聖山」|日軍炸山擴建啟德機場 宋皇臺石一分為三?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2:14

龍年|九龍何以命名?以界限街還是獅子山為界?九龍有新舊之分?

油麻地戲院

集體回憶|逾90年歷史油麻地戲院 曾首創一票全日睇「鹹片」 現活化成粵劇基地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