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29日

北京天文館建成開館

  1957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座天文館「北京天文館」建成開館。「北京天文館」以天文科普節目放映為核心,輔以天文展覽、天文觀測等,建成開館後迅速成為中國傳播天文知識的重要陣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對科學和宇宙所知甚少,建立天文館可以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此,中央於1954年 9月決定籌建北京天文館,並由中科院從該院年度經費中撥款用於籌建場館。自此,中國開始了第一座天文館的籌建。1955年春,時任上海徐家匯觀象台負責人、天文學家陳遵媯應中科院竺可楨、吳有訓兩位副院長之邀,正式出任北京天文館首任館長,並參與籌建北京天文館。

  當時在天文館的命名上,曾遇到一些波折。起初,全國科普協會的文件中將這個即將建成的科普場館稱為「假天館」,因為星空是人造的。然而,陳遵媯卻認為,中國建立全新的科普機構,主要是向人民群眾宣傳天文學,除天象表演外,還將舉辦展覽、科學講座,組織天文小組觀測。因此,名稱應改為「天文館」。最後在陳遵媯的堅持、竺可楨的支持下,正式敲定了「北京天文館」這個名字。

  選址方面,陳遵媯與竺可楨、吳晗、梁思成、張開濟等人當時經過考察,曾考慮建在天壇和鼓樓附近建設「北京天文館」,但後因種種原因而作罷,最終選址北京西直門外。對此,陳遵媯認為,此地交通便利、環境開闊,更重要的是與附近的北京動物園和北京展覽館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科學文化氛圍。

  1955年10月24日,「北京天文館」正式動工,整體建築由總設計師張開濟操刀,室內裝飾則由美術大師吳作人和周令釗等人完成,而天文館內的日月神浮雕等作品則出自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王臨一、曾竹紹之手,令整座「北京天文館」既體現民族傳統風貌又融入現代風格。當時建造天文館球幕需要用銅皮,而銅皮是當時非常緊張的軍用物資,為此,國家更特批了5噸銅皮,因為考慮到銅皮的使用壽命長,而且氧化後變成綠色也比較好看。

  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館開館」,消息震動全中國。當年國慶節天文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後,每天都有幾千名觀眾慕名而來,白天看太陽黑子,晚上看星星月亮,大家都在此流連忘返。直到2004年,北京天文館新館開放。2008年,老館亦完成了改造並重新開放。至此,「北京天文館」在專業設備等方面更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天文館之一。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王忠誠逝世

2012年9月30日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王忠誠逝世

當年今日-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館命名之爭等同定位之爭

1957年9月29日

北京天文館 命名之爭等同定位之爭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核潛艇

1988年9月27日

中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北京圖書館新館

1983年9月23日

北京圖書館新館奠基興建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