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中國傳統經常是導人向善,但很多人卻往往因為事情太小而不願意去做,「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是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而不行善,亦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壞事而放膽去做。

  此話最早見於《三國志·蜀書》,講的是劉備在討伐東吳失敗之後,兵敗白帝城,在臨終前跟兒子劉禪說的一番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後來,宋朝的朱熹將二句話前後調動,放進了《朱子家訓》內。

  什麼是「善小」呢?可以是一些具體的善事如捐款或義務工作,也可以是很細微的舉動,如一個微笑、一句早晨、一個禮讓的動作等,這些都要通過日積月累,不嫌微小而不去做。點點滴滴進行的「小善」,不單可令自己充滿正能量,更可能影響身邊的人。

  相反,「惡小」又是什麼呢?可能是小小不好的想法甚至邪念,但當人一旦有這些不好的念頭,就很容易想歪,惡行就逐小逐小的積累或浮現,即使小小的惡性,例如亂拋垃圾等,如果人人都抱住這個只是「惡小」的念頭,最終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大家都聽過「以貌取人」是不對的,就是說人不應太過膚淺,只以外貌取人,是不恰當的,但原來「以貌取人」竟然孔子有關?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相傳孔子有3,000個弟子,真正通達事理者,有72個,而其中兩個弟子的經歷,卻串連成為「以貌取人」這個故事。

  孔子其中一個弟子宰予很會說話,能言善辯,深得孔子喜歡,但未幾,宰予懶惰的真性情開始表露出來,孔子更以「朽木不可雕」...

人靠衣裝 佛靠金裝

  現代人往往先看人外表,原來在古代也是一樣。「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指的是人要靠外表,靠衣飾裝扮,而佛像的光彩也要靠塗金。所謂「先敬羅衣後敬人」,外表是給他人的第一個印象,所以「人靠衣裝」不難理解,但為甚麼佛像也要塗金、也要靠外表呢?

  先談典故。沈自晉《望湖亭記》第十出:「雖然如此,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打扮也是很要緊的。」《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

  再談「佛靠金裝」。事實上,佛像用金塑造,是告誡世人,修佛如冶煉純金,浴火重生,爐火純青,全無雜質...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說話曾經在80、90年代非常流行,但卻不是很多人聽過後面的一句: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原來去到今天已經有不再一樣的意思。

  這二句話出自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詩中首二句,表達了詩人對已離世妻子思念之情。現代人引申為當有些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般的孤陋寡聞、隨波逐流。

  「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至於詩中的「滄海」,指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當你見過真正的大海,對於其他「水」都不屑一顧...

襄王有夢 神女無心

  現代社會經常講男追女或者女追男,當男生有意追求女生卻遭拒絕時,我們會以「襄王有夢,神女無心」來形容;當情況相反,即女生有意,但男生無情時,就說成「神女有心,襄王無夢」。但其實如果從詞語的典故由來而言,其實只有前者。

  神女這個詞大家都聽過,但原來神女是指巫山神女。她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上古炎帝的女兒,未嫁而死,結果葬於巫山之陽,因此就有巫山神女的說法。而據傳說,神女曾經與楚國的楚懷王有一段情。

  而懷王之子楚襄王,亦聽聞神女貌若天仙,欲予以追求。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讚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雙十一」與「1111」

  今天是11月11日,很多人都會說到「雙十一」,這也是一個網購大型促銷的「節日」。究竟「雙十一」是何時緣起呢?

  「雙十一」的出現,源於阿里巴巴旗下購物網站在2009年11月11日舉行的「淘寶商城促銷日」,這一天銷售十分理想,阿里巴巴當年的行政總裁張勇更說這一天是「商業界的奧林匹克」,造就商界神話。

  第二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亦舉行淘寶促銷優惠,其他的網絡平台亦套用了「雙十一」的名稱,大搞促銷活動。20...

立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天氣會有怎樣的變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註曰: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海中的大蛤。三候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就變成大蛤了。

  立冬還有「立冬補冬,補嘴空」之說。農民認為,唯有順應「冬藏」的天道,透過食補滋養精氣...

立冬次候:地始凍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二候「地始凍」怎樣理解呢?

  初候五日後,來到二候。隨着寒氣深入,土地逐漸封凍,萬物進入斂藏階段。

  此時土壤表層凝結硬殼,昆蟲匿迹,草木根系深埋休眠。北方田野可見霜華如鹽,南方山間泥土亦顯僵硬。有一句典型的農諺:「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銀」,意思是農民需抓緊最後時機耕耘,為春播蓄力。

  農民必須抓緊在土地尚未完全凍透的窗口期...

立冬初候:水始冰

  立冬有三候,《逸週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初候「水始冰」怎樣理解呢?

  立冬初候,寒氣漸生,水面凝結成薄冰,標誌着冬季正式拉開序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冬,十月節。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堅也。」此時北方河流漸覆晶瑩冰片,陽光下如碎玉閃爍,而南方雖未見冰,但清晨水缸常浮白霜,有一點寒意。

  古人觀察此象,總結出「立冬晴,一冬凌」的諺語,意指若立冬晴朗,則預示寒...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上任的官員大多會破舊立新,推出新政策,所謂「新人事、新作風」,這難免對舊有的人事和政策帶來衝擊,這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

  這話有兩個不同的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時間內連續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惇統領的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後來傳成了「新...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形容在困境中與親友互相扶持,我們會說「相濡以沫」,這句話原來還有別的意思?

  「相濡以沫」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相濡以沫」指魚兒在乾涸環境中,彼此用口中的水沫沾濕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以保性命。後世常以此比喻困境中的人們彼此扶持、相依為命的深厚情誼。

  不過,這個意...

我不殺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意思指雖然沒有直接殺人,卻負有責任,心中有歉疚之情。這句話出自一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典出《晉書》,意指雖未親手作惡,卻因自身的過失或沉默,間接導致了悲劇,心中充滿愧疚與悔恨。

  東晉時,權臣王敦意圖謀反,詢問宰相王導對大臣周顗(字伯仁)的看法。王導出於私心,選擇沉默,王敦遂將周顗處死。事後,王導整理奏章時,才發現周顗曾極力上書為自己辯護,力陳其忠誠。...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屠狗輩」指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屠狗」泛指卑賤職業。講義氣的,多半是一些從事卑賤職業的下層民眾;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卻往往對朋友做出負心的事。「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有沒有出處呢?

  此句出自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的對聯。

  上聯:仗義每多屠狗輩

  下聯:負心多是讀書人

  句子典故是這樣的:明朝時期,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一天皇親奴才放出一隻鬥犬,在路上任意咬人,並撲到一名秀才身上,秀才幾乎喪命之際,一名屠夫衝出來,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了秀才。皇親不服氣,將屠夫送...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演活了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用他那搞笑的腔調念道:「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星爺以其特有的腔調,加上精湛的演技,令大家對此二句詩印象心刻。這句話出自唐伯虎哪一首詩?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出自《桃花庵歌》,為他晚年隱居蘇州桃花塢所寫的,堪稱其狂放不羈、超脫世俗的代表作。

  原文如下: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

南瓜燈的由來

  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萬聖節在香港氣氛濃厚,深圳近年也開始有商店食肆加上應節裝飾。在這個歡樂的「扮鬼日」,「南瓜燈」是必備的應節裝置。   到底這顆由南瓜製成的手作燈籠,為何會與萬聖節扯上關係?

  南瓜燈,原名為傑克燈籠(Jack-O’-Lantern)、傑克燈等等,是萬聖節的必備物品。

  為甚麼有「南瓜燈」呢?在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內有一句:捉弄魔鬼以賺取金錢(tricked the devil for his own monetary gain)。相傳英國愛爾蘭有一個名叫 Stingy J...

施恩莫望報

  喜歡做善事的,都會有「施恩莫望報」之心,這句話有沒有出處呢?

  「施恩莫望報」是一句蘊含深厚智慧的處世格言,強調幫助他人應出於純粹的善意,而非期望得到回報。

  這句話最早見於清代無垢道人的小說《八仙全傳》,書中有「施恩不望報之君子」的記載,顯示此觀念在當時已廣為流傳。

  這句話的深意在於:真正的善行是發自內心的道德實踐,其價值在於行為本身。若心存回報的念頭,...

九月九日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慶,為甚麼九月九日這天叫「重陽節」? 又為甚麼叫「老年節」?

  古人以「九」為陽數,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名“重陽”,亦稱重九、九九重陽。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綾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記載了汝南桓景登高消災之說。

  西漢《西京雜記》載宮中秋事:「九月九日佩...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將茱萸插戴在頭上,以禦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民間有「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重陽吃糕 百事俱高

  中國不少傳統節日,都會有應節食品,例如人們會在中秋節時吃月餅,端午節時吃糭,春節時吃年糕、元宵節吃湯圓或元宵等。那麼重陽節的應節食品是甚麼呢?

  有民俗專家指出,以往人們在重陽節時會吃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在《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錄宋代生活的文獻中也有提及。

  至於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相信與登高習俗有關。因為「高」的發音和「糕」一樣,因此重陽節...

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

霜降吃了柿 寒冬不流涕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晝夜溫差加大,秋燥明顯。中國民間,尤其在華南地區,流傳一句農諺:「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涕。」這背後有什麼道理呢?

  霜降前後,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顯著的晝夜溫差有利於柿子累積糖分,因此此時的柿子口感最佳。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柿子富含維生素C。適量食用有助於補充營養,對增強免疫力、預防冬季感冒有一定益處。同時,在傳統養生觀念中,柿子被認為有潤肺生津的效用。因此,「不流涕」的說法,可以理解為是透過飲食為健康過...

霜降不割禾 一天少一籮

  進入霜降,晝夜溫差驟大,初霜頻現,風乾物燥,在農事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農諺便有「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意思是甚麼呢?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意思是:到了霜降節氣如果還不收割晚稻,每延後一天,稻穗上的穀粒就會自行脫落,相當於「少收一蘿筐」的穀物。

  霜降對禾稻影響很大,對夏天播種、晚秋收成的晚稻影響尤其大。晚秋時期,稻米處於蠟熟期,就是稻米顆粒已經變黃馬上就可以收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天氣關係稻米收成的品質。

 ...

霜降殺百草

  霜降節氣到,古時農民便有流行一句諺語「霜降殺百草」,你句話有什麼意思?

  「霜降殺百草」是指:霜降時節的霜凍會導致許多草本植物枯萎凋零,喪失生機。這是因為植物體內的液體在低溫下結冰,細胞脫水,造成細胞結構嚴重破壞。這句農諺提醒農民,霜凍可能對晚秋作物的生長造成危害,需要採取措施防範凍害。

  「霜降殺百草」並非出自某部古籍的原文,而是民間長期流傳的農諺,用來描述霜降節氣...

霜降之日 豺乃祭獸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此時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故稱為霜降。天氣將有甚麼變化呢?

  據中國氣象局表示,霜降一般出現在秋天晴朗的月夜,這是因為晚上地面散熱多,溫度驟降到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成細微的冰針或六角形的霜花。 

  《逸周書·時訓解》:「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勾勒出霜降之下,動物、植物及昆蟲的變化。

  霜降當天,...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常聽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出處何在呢?

  此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回答:「一個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鋒利。同樣地,居住在一個國家,要(想實踐仁德,就應該)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賢人,結交那些士人中的仁者。」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指吸取之前的教訓,作為後來的借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語,源自《戰國策‧趙策一》。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大片土地,韓氏和魏氏都願意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於是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

  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着大臣張孟談...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