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稀土之父」徐光憲逝世

  2015年4月28日,中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徐光憲逝世,享年95歲。

  「稀土之父」徐光憲多年來在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稀土化學與串級萃取理論等多個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光憲1920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留學,並於195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時當選為美國Phi Lamda Ups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和Sigma Xi榮譽科學會會員。當時科學前途一片光明的徐光憲懷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他毅然放棄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機會,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徐光憲一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指導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高等學校化學系畢業的學生幾乎都熟悉由他編著的《物質結構》,這本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來,已修訂再版印刷了20餘萬冊,榮獲了1988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這是中國化學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教材,培育了中國幾代化學工作者。

  除了教書育人之外,徐光憲回國後亦積極參與科研,因應國家的需要,他曾連續四次改變自己的科學研究方向,從最初的量子化學到配位化學,再因應國家原子能工業發展的需求,轉為研究核燃料萃取化學,為打造北大技術物理系這一「核科學家的搖籃」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72年,為了扭轉中國稀土工業的落後狀況,徐光憲的科研方向轉向了稀土分離方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並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經過多年的努力,徐光憲和同事們一同創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國傳奇」,其中由他所建立的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更是引導了稀土分離技術的全面革新,使中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改變了世界稀土產業和格局,國際稀土界甚至驚呼為「中國衝擊(China Impact)」。

  徐光憲曾有一句名言:「我們做科研的有一個信念,就是立足於基礎研究,着眼於國家目標,不跟外國人跑,走自己的創新之路。」這句話隨着徐光憲的逝世被寫進了北京大學發布的訃告之中,鼓勵着往後的科學人堅守信念、繼續探索前行。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綿羊冷凍胚胎移植

1980年5月2日

中國綿羊冷凍胚胎移植成功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杭州灣跨海大橋

2008年5月1日

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國際救援隊

2001年4月27日

中國國際救援隊誕生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山東艦

2017年4月26日

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成功下水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