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样「活」在现代?

编辑︰闻华

     神秘而悠久的藏族文化令人心动,镌刻着藏族精神文明符号的藏毯,是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有人将其与波斯地毯并称,誉为世界名毯。来自青海加牙村的加牙藏毯,就是藏毯的代表之一,以色彩艳丽、文化融合著称。古老的织毯工艺已传承40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机织毯普及,手工地毯逐渐式微,加牙藏毯工艺后继乏人。如何让古老工艺在现代社会「活」下去?加牙藏毯的传承人杨永良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糅合汉藏文化元素的加牙藏毯  

      青藏高原特产的绵羊毛,提取自矿物质和植物中的染料,独特的「八字结」编织手法,源于藏、汉文化的图案……构成了风格独特的加牙藏毯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加牙藏毯
加牙藏毯属於安多藏毯,以藏汉文化融合为特色,风格非常独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传统加牙藏毯拥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商周时期的回字纹、隋唐时期的宝相花、汉族的松鹤延年、藏族的布达拉宫……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在加牙藏毯上留下痕迹,这些美丽的图案也成为青海多民族融合的见证。

      在青海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精妙的织毯工艺已传承近400年,选毛、纺线、染色、图案设计、编织等工序,全部需要手工完成,编织一条毛毯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成品质地坚实而富有弹性,不易褪色,可以使用150年至200年。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加牙藏毯
加牙藏毯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永良,在编织过程中修剪多余的羊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8年改革开放后,加牙村「家家有织机、户户闻机声」,仅1993年一年,生产藏毯近1.1万张,不仅销往藏区,更远销欧洲、美国、日本。

      不过到了1990年代后期,隨着机织毯兴起,手工地毯逐渐式微,后继乏人。

      200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连续10多年举办「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2013年,湟中县文化局投资建立「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

      加牙藏毯的转机终於到来。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加牙藏毯
青海西宁的加牙藏毯工厂,这里的藏毯被销往海內外,机织藏毯比手工藏毯略便宜一些,大约每平方米1,000元至3,000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加牙藏毯传承人:顺应时代 开拓市场

      59岁的杨永良,是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自8岁就开始学习编织毛毯,「我织过的地毯可以绕村子一圈。」

      曾经,加牙村只有他和他的妻子还在坚持这门古老的技艺,如今有愈来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加牙藏毯
加牙藏毯机织所使用的「枪」重达6斤,要将图案「打」入织布,对体力和技术都是考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杨永良看来,加牙藏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生活必需品,而转变成工艺装饰品;需要顺应时代,融合现代审美,大胆创新。

      如今的加牙藏毯,机织和手织齐头并进,除了传统图案和工艺,还创造出极具现代气息的凹凸纹样、LED闪光图案等。上海迪士尼、意大利邮轮、欧洲奢侈品牌,都成为加牙藏毯的客户。

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加牙藏毯
最早的藏毯匠人,没有图纸,全凭想象编织毛毯。如今,在青海西宁的一个加牙藏毯工厂中,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电脑上设计图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市场和销路,传承就相对容易,」杨永良並不满足于眼下,未来计划聘请有美术设计、市场运营经验的人才,设计更多图案,探索新的市场,「为下一代人铺路」。

      延伸阅读:曾是「给西方的礼物」 古老粤绣融入现代生活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王星记扇

改革开放|从公有制、承包责任制到市场化 杭州非遗王星记扇厂浴火重生

1:40

「修复」时光的魔法:故宫传承百年的钟表修复技艺

1:40

《文化新演绎》带你细看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40

千年渔猎文化 鸬鹚捕鱼的消失与传承

1:40

从古老仪式到国际盛会 传承400年的理塘赛马节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